Part 1
Part 2
Part 3
2023年9月23日-9月24日,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IPP)第十届国际会议在广州南沙隆重举行。
会议期间,国际知名学者、伦敦政治经济学院荣誉退休教授巴里·布赞(Barry Buzan)教授以“文明视角下的多元现代性:一个关于全球文明的研究议程”为题发表主题演讲。
以下为巴里·布赞(Barry Buzan)教授演讲观点摘要:
中国提出的全球文明倡议体现了文明多元主义的思想,即倡导全球文明多样性和各文明相互尊重。同时,各文明必须尊重其他文明在社会、经济和政治方面的特点。该倡议强调了文明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必要性,其精神与种族平等、性别平等以及其他形式的平等倡议不谋而合。
巴里·布赞在IPP国际会议发表主题演讲
另一方面,全球文明倡议将关注重点从传统的意识形态角度转向以文化来解释政治现象。全球文明倡议将这些问题视为因不同文明而异的文化议题,而非适用于所有情境的普遍性意识形态问题。
这需要引起学者们的深思:如果离开了具有普适性的意识形态主张,那么我们如何理解传统意义上的意识形态问题?此外,还有一些议题,全球文明倡议并没有详细探讨,比如气候危机、全球疫情以及人类共同面临的其他危机等。
在当前形势下,塞缪尔·亨廷顿提出的“文明最终可能相互冲突”的观点正愈发得到验证。所以我们面临的首要问题之一是,如何有效管理以多元文明为特征的世界秩序和社会?这一问题非常关键。
如果我们认为文明是世界秩序的基础,那么文明应如何定义?文明的定义问题十分复杂。有些国家可以自称为文明国家,因为它们具备统一的政治实体;但许多其他的文明无法这样描述,因为它们由多个国家共同组成。我们需要思考,如何使这一概念的内涵具有一致性。
如果我们要开始思考如何使用文明来定义世界秩序,那么就必须清晰地解释文明的定义是什么、谁应该被视为文明、谁不应被视为文明。更进一步思考,这些不同文明在政治上又应如何体现出来?
巴里·布赞在IPP国际会议发表主题演讲
学术界已经拥有了一套与多元现代性以及文明视角相契合的理论体系,那就是“不平衡与综合发展理论”。简而言之,不平衡与综合发展理论认为,发展通常始于某个地方,然后通过接触和系统性转移扩散到其他地区,因而现代化在时间、地域和形式上呈现出差异。面对对外部发展的刺激,每个文化的接受程度和反应方式都各不相同。
我们如何能够摆脱亨廷顿式的文明冲突思维,迈向一个所有文明相互尊重、相互包容、更加和谐的世界?在这方面,中国可能会面临一系列挑战。
全球文明倡议是一个非常出色的政治理念。从学理角度看,这一理念非常值得学界深入研究和广泛探讨。我们必须更明确地构建全球文明倡议,使其能够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