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永年|中国模式:经验与困局(2010)

发布时间:2010年01月31日来源:公共政策研究院浏览次数:11


【关于本书】

 

作者: 郑永年

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1/01

语言:简体中文 ISBN:9787213041907

规格:平装 / 249页 / 普通级 / 1-1

出版地:中国


中国模式已经成为媒体和社会传播的热门词汇,但中国模式到底是什么,它如何发展而来,它的未来会怎样,却还鲜有深入透彻的系统研究。

本书作者凭借其深厚的学术功底、独到的分析眼光和独立的批判精神,透过纷繁的表象,超越各种主义的纷争,对关乎国运的诸多重要政治社会问题给予了冷静、公允、坚实有力的解释。

 

【关于作者】

 

郑永年,中国问题专家,普林斯顿大学政治学博士,曾执教北大,现任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中国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席,《国际中国研究杂志》(国际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和《东亚政策》主编,罗特里奇出版社《中国政策丛书》主编和世界科技书局《当代中国研究丛书》共同主编。历任北京大学政治与行政管理系助教、讲师,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研究员、资深研究员,英国诺丁汉大学中国政策研究所教授和研究主任。先后获得美国社会科学研究会/麦克阿瑟基金会(1995~1997)和美国麦克阿瑟基金会(2003~2005)研究基金的资助。

主要从事中国内部转型及其外部关系研究。近年来,先后出版专著20多部。其中,英文著作7部、中文著作22部,包括《未来三十年》《中国模式》《不确定的未来》《通往大国之路》《改革及其敌人》等。先后在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如在《比较政治研究》《政治科学季刊》《第三世界季刊》等期刊上。

 

【本书目录】

 

前言:中国的崛起和中国模式


第一讲 国际发展视野中的中国经验

不能说中国没有政治改革

社会政治秩序不可缺失

通过政治与行政手段保护产权

社会正义是持续发展的前提

社会多元促进政制改革


第二讲 中国民族主义和自由主义

引言:余英时vs姜义华

西方民族主义和民主政治

民族主义在中国的演变及其与自由主义的关系

经济发展和民族国家建设

中国民族主义的未来


第三讲 政治改革与中国国家建设

引言

国家与民主

国家、民主和发展中国家

国家建设和中国的民主化


第四讲 人本社会主义、政党的转型和中国模式

政党、国家建设和民主

中国共产党的第一次转型

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与党的第二次转型


第五讲 民主化的中国模式

民主的普世性和特殊性

国家制度建设在先,民主化在后

中国的渐进民主化


第六讲 金融危机与中国经济模式

金融危机和中国模式

中国的复合经济模式

社会改革和中国模式的改进


第七讲 国家权力的“中央性”和“人民性”:中国的中央地方关系

中央地方关系问题

现象的根源

现代国家权力的集中性和人民性

国家权力的中央性的流失

选择性集权、国家权力的人民性和中央性


第八讲 放权改革:中国的中央、地方与公民社会

两种分权概念

政府间放权如何造就经济的高速增长

政府间放权的负面后果与重新收权

国家一社会放权的举步维艰

结论:进一步实行国家一社会分权


第九讲 必须保卫社会:中国的改革开放与社会政策

发展动力与社会后果

曼库尔·奥尔森和卡尔·波兰尼

开放与市场发展

开放政策不均衡的影响

政治改革和利益代表

社会开放和不均等的政策参与

为什么必须保卫社会


第十讲 乡村民主和中国政治进程

农民与民

中国农民的新特质

中国农村基层组织形式

乡村民主与民族国家的建设:

简短的结论


第十一讲 农民与民主:村民自治研究中被忽视的关键点

作为一门显学的农民民主

理论认识的进步和现状

现存理论的批判

农民与民主关系的再思考

简单的结论


第十一讲 中国要从新加坡模式学习些什么

新加坡能不能学?

权力的有效集中

融政党于社会

政府和社会的关系

反对党并不是民主政治的唯一标志

领袖的作用

新加坡模式与中国政改前景


结语:中国模式与思想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