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永年 | 技术赋权 中国的互联网、国家与社会(2014)

发布时间:2014年09月27日来源:公共政策研究院浏览次数:10



【关于本书】


作者: 郑永年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副标题: 中国的互联网、国家与社会

原作名: Technological Empowerment:the Internet,State,and Society in China

译者: 邱道隆

出版年: 2014-4-1

页数: 247

定价: CNY 45.00

装帧: 平装

丛书: IPP文库

ISBN: 9787506070805

 

  在本书中,作者对中国互联网的历史做了一次突破性的研究,细致又全面地观察了中国互联网对于国家和社会的影响,发现互联网给中国的社会—政治变革带来了新的动力。政府权力和社会力量在以互联网为媒介的公共领域中转换。

  从大量的数据梳理和事实分析中,作者得出了四重的研究结论。首先,互联网给政府和社会都增加了权力。互联网在促进政治自由化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使政府更加开放、透明和负责任。第二,互联网产生了大量的影响,高度分散和超越了政府权力的限度。第三,互联网为政府和社会彼此间的契约和分离创造了一个新的基础结构。第四,互联网创造了一种政府和社会的回归关系。政府和社会之间在互联网上相互作用,最终重塑了政府和社会。

 

【关于作者】

 

郑永年,中国问题专家,普林斯顿大学政治学博士,曾执教北大,现任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中国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席,《国际中国研究杂志》(国际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和《东亚政策》主编,罗特里奇出版社《中国政策丛书》主编和世界科技书局《当代中国研究丛书》共同主编。历任北京大学政治与行政管理系助教、讲师,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研究员、资深研究员,英国诺丁汉大学中国政策研究所教授和研究主任。先后获得美国社会科学研究会/麦克阿瑟基金会(1995~1997)和美国麦克阿瑟基金会(2003~2005)研究基金的资助。

主要从事中国内部转型及其外部关系研究。近年来,先后出版专著20多部。其中,英文著作7部、中文著作22部,包括《未来三十年》《中国模式》《不确定的未来》《通往大国之路》《改革及其敌人》等。先后在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如在《比较政治研究》《政治科学季刊》《第三世界季刊》等期刊上。

 

【本书目录】

 

“IPP文库•中国研究译丛”总序

译者序

英文版序言

致 谢


第一章 技术赋权的政治学:科学与民主

老问题,新答案

社会科学中的技术和政治

国家—社会关系背景下的互联网

本书结构


第二章 信息技术、民族国家建设和社会运动

信息技术和民族国家建设

现代中国的“科学”思维观念和技术民族主义

后毛泽东时代的政治合法性和新技术民族主义

信息社会的形成

经济、政治和社会

信息技术和社会运动

小结


第三章 监管机制

艰难的双重任务

信息产业部的崛起:监管机制

政治性管理

有关互联网的法律法规

实施互联网控制

小结


第四章 互联网、政治自由化和政治民主化

信息技术和政治变革

信息技术和公民参与

信息、集体行动和政治自由化


第五章 互联网、公民参与和公信缺失

公民参与和集体行动

数字鸿沟、社会接受和公民参与

作为公共领域的互联网

公共机构的信任缺失

作为民众表达工具的互联网:案例分析

小结


第六章 互动战略、集体行动和政治结果

集体行动的成与败

互动战略的重要性

网络集体行动

小结


第七章 信息技术、国家-社会关系转型和政治变革

信息技术和政治变革

政权变革

精英的政治变革观

政权变革的三种方案

信息技术和政权变革的外部力量

信息技术和自下而上的革命

政治自由化与国家和社会的相互改造

从不可能到无可避免

图表目录

参考文献

索 引

译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