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IPP研究员赵巍教授先后在知名国际学术期刊World Electric Vehicle Journal和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utomotive 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发表两篇论文,深入论述中国电动汽车产业竞争力不断提升的关键要素。
DOI链接:https://doi.org/10.3390/wevj16060319
在World Electric Vehicle Journal发表的文章以“Manufacturing Competency from Local Clusters:Roots of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the Chinese Electric Vehicle Battery Industry”(中国电动汽车电池产业竞争优势的本土集群制造能力溯源)为题,由赵巍教授与德国美因河畔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的Boy Luethje教授合著。文章基于在中国南方一个电动汽车电池集群的实地材料和数据指出,中国电动汽车电池产业的竞争优势在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政治经济地理位置,而非外界通常认为的产业政策。文章认为,目前中国电池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是其大规模制造能力,这使他们能够以具有竞争力的价格向汽车制造商(OEM)供应质量稳定和一致的锂离子电池。此外,公司扎根的地方产业集群环境也促进了电池制造知识的大规模快速学习和积累。该研究结果对电池和汽车制造商在全球竞争中以及国家和地方政府旨在促进电动汽车电池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DOI链接:https://doi.org/10.1504/IJATM.2025.147857
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utomotive 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发表的文章以“Disintegration,core competency, and industry structure:Chinese automotive OEMs in electrification and digitalisation”(解构、核心能力与产业结构:中国汽车制造商在电动化与数字化中的转型)为题,由赵巍教授与德国美因河畔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的Boy Luethje教授合著。文章跳出了传统中将中国电动汽车产业视为传统内燃机(ICE)汽车产业衍生分支的视角,而将其视为一个全新独立的单元。研究发现,该产业已垂直分解为电池产业、智能网联汽车(ICV)子行业、电动汽车整车制造商(OEM)等三大板块。研究指出,垂直解体与再整合正在快速推进,某些关键板块已形成高度专业化的量产能力。与此同时,随着ICV产业生态的崛起,不同行业的主要参与者之间形成了松散的战略联盟,这可能是未来垂直专业化生产网络的主导形式。该研究为政策制定者、企业战略规划者以及投资者提供了重要参考,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中国电动汽车产业的未来发展方向。
赵巍教授现为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研究员。他曾在法国昂热高等商学院和圣埃蒂安高等商学院任教16年(2007-2022)。同时是法国ESSCA欧亚研究院特聘研究员、法国巴黎第十三大学经济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法国桥智库(THE BRIDGE TANK)中国主任等。在法国各高校、商会等教授技术创新管理、科技创业学、国际贸易和企业全球战略等超过三十门课程。精通英语和法语。他的研究方向涵盖智能新能源汽车产业全球价值链和电池供应链,中欧经济技术关系,制造产业转型升级,地区科技创新政策管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