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宾简介 | 议题三:多极化时代的中国和全球南方

发布时间:2025年08月19日来源:公共政策研究院浏览次数:16

议题三:多极化时代的中国和全球南方

埃薇·菲特里亚妮(Evi Fitriani)

印度尼西亚大学社会与政治科学学院国际关系教授


全球南方的崛起及其对多极化的影响:印尼的经验

在过去二十年间,国际体系经历了一场全球权力结构的重组,这一进程延续至今。这场重组不仅涉及现有权力中心,也包括由新兴经济体与技术强国构成的“全球南方”。

作为1955年万隆会议的主办国,印度尼西亚通过在区域和全球层面与发展中国家互动,积极推动了世界多极化,现已被视为全球南方的重要国家之一。然而,印尼的经验表明,其在全球南方中的地位深受本国发展的影响。艰难的政治转型与曲折的社会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内部问题,限制了印尼在全球南方中持续发挥作用的能力。尽管面临挑战,印尼仍在多极化世界中成功构建起广泛的多维合作网络,在维持与全球南方和全球北方友好关系的同时,也保持了与东西方国家的往来。在这一过程中,印尼独立而积极的外交政策发挥了关键作用。


嘉宾简介

埃薇·菲特里亚妮(Evi Fitriani)是印度尼西亚大学社会与政治科学学院国际关系教授,曾于2012年至2016年担任该系主任;现任东亚智库网络(Networkof East Asian Think-tanks, NEAT)印尼国家协调人。该网络是“东盟‘10+3’”(ASEANPlus Three, APT)机制下的二轨对话平台。

菲特里亚妮教授于2011年在澳大利亚国立大学(ANU)获得博士学位,先后在印度尼西亚、英国、美国接受国际关系学科训练,并在日本、瑞典、荷兰和匈牙利进修。她曾在墨尔本大学、明治大学、马来亚大学担任访问教授,并在延世大学、马斯特里赫特大学、曼德勒大学、日本中央大学、都灵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京大学和北京大学担任客座教授。

菲特里亚妮教授的研究兴趣包括印尼外交政策、东盟、亚洲区域主义与中国、印尼与澳大利亚关系,以及亚欧关系。

菲特里亚妮教授的研究成果包括:《构建“动态相互依赖”:中国在东盟成员国的高铁项目及其地缘政治影响》(Crafting “DynamicInterdependence”: Geopolitical Implications of China’sHigh-Speed Railway Projects in ASEAN Member Countries),发表于《亚洲政治学杂志》(Asia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印尼对深化东盟—中国合作共促共同繁荣的看法:展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3.0版〉》(Indonesia’sPerspective of Further ASEAN–China Cooperation forJoint Prosperity: Envisioning the ACFTA 3.0),发表于东盟与东亚经济研究院(ERIA);以及《印尼担任G20轮值主席国期间的气候变化议题》(Climate Change under Indonesia’sG20 Presidency),发表于海因里希·伯尔基金会(Heinrich Böll Stiftung)。

她现任印度尼西亚大学《全球政治学刊》(Global: Journal ofGlobal Politics)与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政策》(East Asian Policy)的编委会委员。



纳鲁特·查伦斯里(Narut Charoensri)

泰国清迈大学国际关系学助理教授


中国、全球南方与“过渡期”:泰国及湄公河次区域在新兴多极秩序中的战略选项再思考

中美地缘政治竞争的深远影响正在重塑国际秩序。当前,不仅中国与俄罗斯提出构建“替代性国际秩序”的理念,金砖国家作为整体也在倡导建立替代性的国际贸易框架。在激烈的竞争格局中,东南亚各国及作为区域组织的东盟,均被迫根据各自的优先事项阐明自身利益,同时在处理与大国关系时维持审慎平衡。

泰国等中小国家正面临一种困境。一方面,它们对以美国为主导的国际经济秩序及其制度安排形成了经济依存关系,这在过去几十年间塑造了其外交政策的基本走向;但另一方面,随着金砖国家所倡导的、尚存争议的“新兴”国际秩序逐渐成形,国际社会拥有了更多“选项”。这正是国际秩序转型的特征之一,体现出当今国际结构由两极向多极演变。

然而,这一转型过程正进入一个被称为“过渡期”的阶段。关于该过渡期的性质及其对国际政治的影响,学术界与政策界仍存在广泛争议。

关键问题在于:这一“过渡期”将如何影响那些试图提供替代方案或构建新秩序的大国?中小国家又应如何应对并调整自身策略?

演讲将围绕以下三个核心问题展开分析:第一,当前国际体系的“过渡期”呈现出哪些主要特征?对国际政治格局带来了哪些影响?第二,泰国对当前国际秩序有何认知?这种认知又如何影响其对外关系?第三,为进一步揭示泰国所处的区域背景,讲者还将探讨由缅甸、泰国、老挝、柬埔寨和越南构成的“湄公河次区域”(Mekong Subregion)如何回应新兴国际秩序。


嘉宾简介

纳鲁特·查伦斯里(Narut Charoensri),泰国清迈大学国际关系学助理教授。他先后获得泰国法政大学国际事务学士学位、朱拉隆功大学国际关系硕士学位,以及英国利兹大学日本与东南亚研究博士学位。其研究领域聚焦于东亚地缘政治,特别关注湄公河次区域的发展,包括经济走廊建设与东南亚区域主义等议题。他目前讲授的课程包括湄公河次区域研究、国际关系理论、比较区域主义、日本政治与政府、安全研究、东亚研究以及全球政治中的城市等。

查伦斯里教授的研究论文包括《内部冲突:泰国政府机构与非政府组织眼中的中国崛起形象》(The Clashes Within: HowDo the Thai Government Agencies and NGOs View China’s Rise);主要著作包括:《日本视角下的东盟》(ASEAN in the Eye of Japan)、《治国方略的情境模拟:国际舞台上的战略沟通与谈判思维》(Scenarios for Statecraft: StrategicThinking for Communication and Negotiation in the International Arena)(与SeksanAnantasirikiat合著)、《国际联通中的城市角色》(Cities in InternationalConnectivity)。

查伦斯里教授曾在清迈大学、泰国法政大学、泰国艺术大学、诗纳卡宁威洛大学举办讲座,并在泰国外交部、泰国国家安全办公室、泰国国家情报局、泰国皇家陆军指挥与参谋学院、陆军战争学院讲学。



维塔利·科济列夫(Vitaly Kozyrev)

美国恩迪科特学院(Endicott College)政治学与国际关系特聘教授


合作型多极格局:全球南方争夺战中,中国为何需要俄罗斯?

在抗衡西方主导地位的进程中,中国与俄罗斯领导人均强调中俄在维护全球稳定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并致力于推动全球南方国家联合起来,共同应对新自由主义和新殖民主义。演讲将探讨中国对全球南方的政策,以及中国共产党为重申“万隆精神”、确保全球南方国家在构建公平公正的世界秩序中发挥主体作用而提出的核心叙事。

在这一宏大战略中,中国还需面对来自美国、欧洲主要国家及印度的竞争,这些国家分别制定了针对全球南方的差异化接触策略。

俄罗斯在发展中国家中的传统地位,既延续了苏联时期协助各国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历史遗产,也结合其近期旨在改变西方主导全球秩序的战略布局,或可为中国相关目标的实现提供助力。

通过强化与俄罗斯的合作,中国可以进一步倡导包容性、正和合作以及尊重国家主权与文明等原则,借此在全球南方国家中进一步巩固自身地位。演讲通过比较中俄在中亚、东南亚和西非地区的实践指出,中俄两国唯有落子精准、策略得当,方能真正树立起“反新殖民主义先锋”的形象——既不谋求任何形式的霸权,又能够切实维护当地社区的共同利益,并为国际社会中多数成员提供有力支持。


嘉宾简介

维塔利·科济列夫(VitalyKozyrev)博士为美国马萨诸塞州比弗利市恩迪科特学院(EndicottCollege)政治学与国际关系杰出教授,兼任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研究员。其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大国政治、地缘政治风险、国际冲突,以及区域主义与区域一体化的政治经济学。

科济列夫教授的最新著作为《海上新冷战:中国—俄罗斯“准联盟”的海洋战略影响》(TheNew Cold War at Sea: Maritime Implications of the China–Russia Quasi-Alliance)(与LyleGoldstein合著),预计于2025年出版。

此外,他还撰写多部学术著作中的章节,包括《“一带一路”研究:中国眼中的世界与世界眼中的中国》(Investigatingthe Belt and Road: The World according to China and China according to theWorld)、《接触朝鲜》(Engaging North Korea)、《中美战略竞争时代的欧洲》(Europein an Era of US-China Strategic Rivalry)、《重燃强国之梦:俄罗斯与中国的国内动力与外交政策》(Rekindlingthe Strong State in Russia and China: Domestic Dynamics and Foreign PolicyProjections)、《东亚:日益增强但非正式的一体化》(EastAsia: Increasing but Informal Integration)、《中国迷宫:中国发展模式探析》(TheChinese Labyrinth: Exploring China’s Model of Development)、《中国能源战略:对北京海洋政策的影响》(China’sEnergy Strategy: The Impact on Beijing’s Maritime Policies)、《中美关系正常化:一部国际史》(Normalizationof U.S.-China Relations: An International Hist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