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宾简介|议题一:转型中的全球发展

发布时间:2025年08月19日来源:公共政策研究院浏览次数:17

议题一:转型中的全球发展

任琳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国际秩序转型面临的潜在风险与全球经济治理升级的应对

当前,国际秩序正处于加速演变的时期。研究影响当今国际秩序的主要因素,如新自由主义的内在矛盾、科技进步、大国关系以及国际公共产品供给,有助于我们准确把握国际形势,预测未来国际秩序的走向。为防范国际秩序变化带来的风险,我们需要系统地认识和理解国际社会可能遭遇的一些“陷阱”。这些“陷阱”既有客观成因,也有主观诱因。如何跨越它们将考验各国的智慧。对于大国而言,唯有正视历史、理性决策、加强沟通、重视合作,方能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积极诉诸全球治理合作已成为国际社会跨越这些“陷阱”的关键路径。


嘉宾简介

任琳,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她兼任中国联合国协会(UNA-China)理事、中国俄罗斯东欧中亚学会(CAREECAS)副会长。

任琳教授曾以访问学者身份在法国波尔多政治学院讲授国际政治经济理论与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课程。现任中国商务部国际商务官员研修学院授课教师,主讲国际合作与发展课程。



麦高登(Gordon Mathews)

香港中文大学人类学系荣休教授


中国山寨手机如何引领非洲迈入互联网时代

演讲基于对香港、广州及多座非洲城市中非洲商贩长达二十年的研究,探讨中国山寨手机在21世纪初所发挥的独特重要性。许多权威人士将山寨手机视为道德层面的问题,这一理解并非全貌。事实上,中国通过输出山寨手机,为“全球南方”带来了重大益处。

回望2000年,非洲的对外通信极为困难;而如今,非洲与外界沟通已变得非常便捷。这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2008年至2015年间大量流入非洲市场的中国山寨智能手机。近年来,随着传音(Tecno)、英菲尼(Infinix)、OPPO和小米(Xiaomi)等中国品牌开始提供质量上乘且价格低廉的智能手机,这一阶段也已宣告结束。 

在早期阶段,价格低廉的中国山寨手机在帮助非洲普通民众融入全球化的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这或许也是中国在21世纪初对全球化进程作出的重要而且独特的贡献之一,因为最终促使非洲通过移动通信接入全球网络的,并非美国或日韩等国,而是中国。


嘉宾简介

麦高登(Gordon Mathews),香港中文大学人类学系荣休教授,现任世界人类学协会理事会主席。他著有《人生的意义是什么?日本人和美国人如何理解他们的世界》(What Makes Life WorthLiving? How Japanese and Americans Make Sense of Their Worlds)、《全球文化/个体身份:在文化中寻找家园》(Global Culture/Individual Identity: Searching for Homein the Cultural Supermarket)、《中国香港:培育国家认同》(Hong Kong China:Learning to Belong to a Nation,与Lui Tai-lok、MaKit-wai合著)、《香港重庆大厦:世界中心的边缘地带》(Ghetto at the Center ofthe World: Chungking Mansions, Hong Kong)、《世界在广州:南中国全球贸易市场中的非洲人和其他外国人》(The World in Guangzhou:Africans and Other Foreigners in South China’s Global Marketplace)(与林丹、杨玚合著)、《今日美国、日本和中国的生死观》(Life After Death Today in theUnited States, Japan, and China)(与杨玚、Miu Ying Kwong合著)等。

麦高登教授曾合编关于香港消费、日本的代际问题、全球各地的幸福感以及基层全球化的著作。他的多部著作已被译为七种语言。其中,《香港重庆大厦:世界中心的边缘地带》的繁体中文版(译者:杨玚)获第七届香港书奖;简体中文版(译者:杨玚)入选2015年凤凰网“年度十大图书”。

二十年来,他每周在香港为非洲籍庇护申请者和创业者授课,并创作、演奏电子音乐。



尼基塔·苏德(Nikita Sud)

牛津大学发展政治学教授


气候紧急状态下的全球南方

“全球南方”是在欧洲殖民历史与种族隔离所塑造的地理格局中形成的。尽管后殖民国家的发展轨迹各异,但它们普遍因被剥削历史而处于结构性劣势。长期以来,全球南方国家凭借其集体身份在全球气候治理中争取气候赔偿。演讲将聚焦作为“战略联盟”的全球南方在国际舞台上的角色,并分析全球南方国家与社会在亚洲关键气候情境下所面临的一些挑战。


嘉宾简介

尼基塔·苏德(Nikita Sud)教授的研究与教学聚焦于发展政治、气候变化与绿色能源的社会学与政治学,以及全球南方国家形态的演变。近期研究深入探讨了发展理论,尤其是“全球南方”这一概念的建构(Sud与 Sanchez-Ancochea,2022)。目前,苏德教授正推进关于南亚与东南亚地区的气候危机比较研究,分析该区域应对气候危机的制度响应与政治策略。此外,其研究还涉及可再生能源转型,关注这一转型在地缘战略关键而环境高度脆弱的地区所依赖的制度、政治与金融机制。

苏德教授主持开设了哲学硕士课程“全球南方的气候问题”,聚焦亚洲的气候政治与能源转型方向的批判性社会科学研究。她长期致力于土地社会关系的研究,通过在印度西部、东部和南部的实地调研,探讨土地相关的理念与理论,并将其置于国家建设、政治形成和市场塑造的背景中,结合土地形成的实践展开交叉分析和探讨。其研究成果不仅发表于地理学、环境研究、发展研究与农业研究领域的多本期刊,还汇编成专著《土地的生成与印度的塑造》(The Making of Land and The Makingof India)。

苏德教授此前的研究涉及“印度国家”(theIndian state),关注其在理念与实践层面如何参与并推动发展,分析其在性别、种姓、宗教等议题上与少数群体的互动,以及在经济自由化背景下国家作为实体为何并未衰退,而是经历重塑。相关研究成果最终汇集为其于2012年出版的专著《自由化、印度教民族主义与国家:古吉拉特邦传记》(Liberalization, Hindu Nationalismand the State: A Biography of Gujarat),该书广受关注。

苏德教授还热衷于与学术界以外的公众进行互动,定期为国内外媒体撰稿。她的研究成果曾发表在以下平台:《对话》(The Conversation)、汤森路透旗下Place平台(ThomsonReuters Place)、蒙加贝(Mongabay)、开放民主网(openDemocracy)、《洛杉矶时报》(LosAngeles Times)、半岛电视台(Al Jazeera)、土耳其广播电视公司国际频道(TRT World)、《亚洲科学家》(Asian Scientist)、《每日电讯报》(The Telegraph)、《印度时报》(The Times of India)、《印度教徒报》(The Hindu)、《印度快报》(TheIndian Express)、《展望周刊》(Outlook)、《喧嚣》(Tehelka)、印度独立新闻网站TheWire、《卷轴新闻》(Scroll)、新德里电视台(NDTV)、《论坛报》(TheTribune)、《帕斯卡日报》(Dainik Bhaskar)、《东亚论坛》(East Asia Forum)、法国知名调查媒体Mediapart、彭博新闻社(BloombergNews)、《彭博商业周刊》(Bloomberg Business)、英国广播公司第四电台(BBC Radio 4)、法国国际广播电台(Radio France)、奥地利广播公司第一台(Radio Ö1 of the Austrian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等。

她曾获牛津大学卓越教学奖(Oxford University TeachingExcellence Award)、桑贾亚·拉尔奖(Sanjaya Lall Prize)和 Falling Walls社会科学奖。她现担任《农民研究杂志》(Journal of Peasant Studies)、《经济与社会》(Economyand Society)、《当代亚洲期刊》(Journal of Contemporary Asia)以及《区域发展与政策》(Area Development and Policy)等学术期刊的编委会委员。



郭海

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IPP)执行院长


超越南北划分的二元框架,重新思考当代全球发展

本演讲对“全球南方/北方”这一当代全球发展分析框架的概念作出反思。“全球南方/北方”这一概念起源于冷战时期,并通过不结盟运动得以制度化。然而,时至今日,这一概念已不足以充分揭示全球秩序的结构性失调和复杂性。我们不能把当代国际社会上的紧张关系简单地归纳为殖民统治的延续;它们更多表现为生产国与消费国之间日益加剧的经济不对称。这一问题在经济民族主义的兴起与保护主义政策的推动下进一步加剧。无论在国家间还是国家内部,这一趋势正在催生新的不平等形式,其带来的社会政治影响已经超越了传统的“南北”概念范畴。

尽管为发展中国家争取公平正义依然是一个重要的规范性目标,但首先需确保概念上的准确性,这对于识别国际体系中正在显现或潜在的结构性问题至关重要。学术界应以更具历史敏感性和精细辨析的理论框架,重新审视新历史条件下全球发展范式的转变与当下国际秩序的结构性失衡。


嘉宾简介

郭海博士本科毕业于暨南大学日语系,后于英国利兹大学先后获得政治学硕士学位和东亚研究博士学位,现任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执行院长。

郭海博士重点关注中日关系、中美关系和日本外交政策,在《批判性亚洲研究》(CriticalAsian Studies)、《亚洲研究评论》(AsianStudies Review)等国际权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著有《世界秩序下的中国外交:历史分析与过程转变》(商务印书馆;与郑永年合著)。

郭海博士现任《IPP中国公共政策前沿研究》英文丛书副主编,在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主持和参与多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