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综述|第四届IPP未来论坛圆满闭幕
发布时间:2024年05月26日来源:公共政策研究院浏览次数:19
视频:第四届IPP未来论坛精彩片段
新一轮科技革命浪潮席卷而来,全球化发展模式急剧重构,能否把握新涌现的科技赛道机遇,突破“中等技术陷阱”桎梏,已成为后发经济体亟需应对的时代挑战。技术变革,理念先行,应怎样理解“新质生产力”的深刻内涵及形成逻辑?处于全球大变局中,中国科创战略如何适新应变?新课题相继涌现,迫切需要汇聚跨学科的多元智慧加以解答。2024年5月18日,由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IPP)、广州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GIG)主办的IPP“未来论坛”第四期——“跨越中等技术陷阱:中国发展新质生产力”主题论坛在广州南沙国际人才港举办。本次论坛由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席、广州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理事长、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前海国际事务研究院院长郑永年教授担任会议召集人,广泛邀请了不同学科、背景的政、学、商界人士参与深入对话,为中国实现科技自主、跨越“中等技术陷阱”汇集方案。广东省科技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梁勤儒,广州南沙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谢伟,华南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麦均洪等领导同志到场为论坛致辞。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党支部书记刘金程主持致辞环节。广东省科技厅梁勤儒副厅长对论坛的成功举办表示热烈祝贺。他在致辞中介绍了近年来广东科技工作的有关情况和未来的工作思路。他表示,广东省科技工作将继续以科技创新推进产业创新,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产业科技创新中心。

广东省科技厅副厅长梁勤儒致辞
中共南沙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谢伟在致辞中介绍了南沙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上的积极探索。他表示,期待“未来论坛”这一活动品牌能够聚焦前沿技术和产业升级,以广泛讨论引领行业潮流。华南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麦均洪在致辞中表示,华南理工大学在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方面肩负着重要使命,公共政策研究院(IPP)未来将着力赋能南沙发展,学校也将通过IPP这一平台,进一步开启校区合作助力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席,广州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理事长,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前海国际事务研究院院长郑永年以“新质生产力与中国式现代化”为题作主旨演讲。IPP学术委员会主席郑永年以“新质生产力与中国式现代化”为题作主旨演讲经过长时间对“中等技术陷阱”概念的深入研究,郑永年认为,“只要是基于技术进步的产业升级,就是一种新质生产力;能让单位附加值不断增长的产品,也是新质生产力”,而这也是跨越“中等技术陷阱”的有效方法。因此,对产业升级,我们要有正确、科学的理解——既不能把“新质生产力”概念庸俗化、普遍化,也不能只把太过“高大上”的“颠覆性技术”视作“新质生产力”。他表示,中国需从应用技术转向原创性技术,以实现真正的科技强国目标。此外,他还强调了金融在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中的重要性,并提出了通过制度创新提升新质生产力的构想。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教授,高等金融研究院政策与实践研究所所长,香港国际金融学会主席肖耿以“新质生产力与金融强国”为主题作主旨演讲香港中文大学教授、高等金融研究院政策与实践研究所所长,香港国际金融学会主席肖耿的演讲围绕“新质生产力与金融的关系”展开。他在演讲中系统性地探讨了金融强国的本质和金融如何服务于实体经济及国家安全。他提出,“金融强国”的本质是要能够为真实世界的实体经济服务,而不仅仅是金融机构自身的盈利和安全。肖耿教授指出,当前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面临重大挑战,包括高实际利率导致的经济紧缩,以及人民币资产定价问题。因此,政府更需要在产权基础设施建设、交易平台和纠纷解决机制等方面发挥作用。他建议,中国的金融政策应该更加注重支持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金融创新需要与监管相平衡,以确保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和风险的有效管理。此外,他还创造性地提出了在香港和深圳之间建立一个“超级经济特区”的想法,以利用香港的法律和市场优势,促进人才和企业的自由流动,进而广泛连接“一带一路”国家乃至全球的资源进入大湾区寻找机遇。在“中等技术陷阱相关技术”成果专题讨论环节,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前海国际事务研究院助理研究员赖格博士、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前海国际事务研究院研究助理黄紫蓝先生、广州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的吴秋菊博士分别就研究团队系列成果进行分享。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前海国际事务研究院助理研究员赖格博士从数据角度对我国的技术水平进行分析。她表示,从目前实证结论看,中国还处于第三梯队技术水平,结合创新中心的头雁优势和各地比较优势,可能是突破“中等技术陷阱”的可行路径。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前海国际事务研究院研究助理黄紫蓝先生从国际比较的角度对“中等技术陷阱”在东亚国家中显现的共性进行梳理。广州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的吴秋菊博士聚焦拉丁美洲的工业化发展历程并提炼经验。她指出,如不能在窗口期进行技术产业升级,经济体就有很大可能会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甚至中等技术陷阱+中等收入陷阱的双重困局。
广州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研究员严兴博士主持研讨
在当日下午的论坛中,中山大学周燕教授、韩国首尔大学李根(Keun Lee)教授、日本东京大学教授元桥一之(Kazuyuki Motohashi)教授、IPP研究员蒋余浩专家分别就中等技术陷阱、金融发展、大湾区国际经济合作超级特区等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
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周燕教授以“新质生产力是什么?——从一块巧克力谈起”为题开展演讲,她从巧克力广告出发,以深入浅出的方式探讨了质与生产力、生产力与信息费用之间的关系。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教授周燕以“新质生产力是什么?——从一块巧克力谈起”为题发表演讲周燕教授指出,一些技术被另外一些技术取代,竞争准则并不是技术的尖端性、复杂性,而是它被不被市场和消费者所认可。她还强调了信息费用在市场中的重要性,她指出,信息费用的高昂性使得市场中的每个参与者都面临巨大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只能通过市场中的试错机制来解决。她解释了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有效性,并强调了政府应避免过多干预,让市场在技术发展和生产力提升中发挥主导作用。韩国首尔大学教授李根(Keun Lee)教授在演讲中提出两个中国需要避免的陷阱:中等收入陷阱和同质性发展陷阱。他通过一系列数据展示了中国在技术追赶方面的表现,他强调了科技多样化对中国科创发展的重要性,并指出中国在本地化创新和知识传播方面的不足。他表示:“中国世界级别的企业越来越多,这也是国家实力的展示。”然而也“需要采取措施减轻技术不平等的问题。”在展望未来中国前沿技术与产业发展时,李根教授提出一系列建议,包括加强国内市场竞争力、拓展海外市场以及管理半导体价值链。他强调:“中国在技术上的追赶有可能会是在显示仪器、电池还有电动车方面,但是在半导体行业就会有更多的不确定性。”日本东京大学元桥一之(Kazuyuki Motohashi)教授深入探讨了科技创新过程中的关键因素,包括科学研究、技术专利以及新产品和服务。他指出:“科学研究、科学文献确实和专利之间有相关”,并通过数据分析展示了科学文献和专利转化为实际创新的过程。他特别提到材料领域和制药领域的科学文献与专利之间的强相关性,强调了这些领域的创新潜力。他进一步强调了产学研合作的重要性,他指出“在推动技术商用化研究时,需要加强高校、企业和政府之间的合作。”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研究员,中国制度型开放研究中心(南沙)主任蒋余浩发表演讲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研究员,中国制度型开放研究中心(南沙)主任蒋余浩在演讲中指出,新质生产力不仅仅是一个政策性的概念,更是对当前时代挑战的回应,着眼于技术革命、生产要素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所带来的深刻影响。
在探讨新质生产力落地的挑战时,蒋余浩提出了两个关键问题:新技术的不确定性和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影响。他指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不仅需要投入和产出前沿技术,而且需要技术与治理变革相互促进。他在演讲中运用了大雁模式和竞鸟模式这两个比喻,强调了因地制宜的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性,他表示,中国在新质生产力发展中的转变过程,需要从过去的一种单一模式向着更加多元化、灵活性的发展方向转变。

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郑衡演讲
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郑衡在演讲中深入讨论了中国汽车产业如何助力构建新质生产力,并介绍了广汽集团在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方面的实践。
他指出,智能新能源汽车在推动上游产业链的转型升级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其与5G、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颠覆性技术的融合,正逐渐成为技术创新和产业生态的重要推手。他表示,通过自主技术研发、打造产业集群、拓展海外市场,广汽集团正在积极构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未来规划,推动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升级和国际化。论坛还特设了产学研领域的交流对话环节,来自广汽集团、广州市设备与能源协会、华南理工大学、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等不同领域的企业家、智库学者和研究人员就中小企业创新、人工智能发展及其治理等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强调了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重要性,以及在新质生产力发展中政府与市场的协同作用。广东中设智控总经理谷冬超先生表示,诸如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快速发展,于企业而言,新兴技术所带来的关于效益和风险的评估将是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点。公共政策研究院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中国制度型开放研究中心(南沙)副研究员戴明洁博士表示,应提供更广阔的空间让国有民营企业发展,探索不同的创新模式和多赢路径。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吴庆耀在讨论中表示,在AI领域的国际竞争中,要坚持以企业为主体,加强基础性的研究和攻关,支撑企业全球化竞争,走出自己特色的大模型。华南理工大学公管院教授范旭表示,人工智能首先要考虑到其驱动作用,同时兼顾风险问题,才提出包容审慎的监管原则。华南理工大学未来技术学院二级教授林镇宏在讨论中指出,目前西方仍掌握前沿技术定义的话语权,中国需要发展自主可控的前沿技术,也要统筹供需、地区、资源分布、投入上的不平衡。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研究员,国家治理与社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林辉煌在讨论中指出,AI等技术的兴起实现了小生产者分散的主体和大市场的对接,让我们可以重新发现传统产业特别是传统制造业的价值。但同时也要警惕技术赋能产生的“去人化”后果。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港澳及区域发展研究所副所长谢来风从香港视角解析大湾区新质生产力发展前景。他强调,香港要主动承担起连接内地与世界的科研枢纽作用,并且加强和大湾区内地城市的产业协作。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中国制度型开放研究中心(南沙)副研究员郑凯方博士在讨论中指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不能只追随西方的市场、规则和标准。她认为,应将新质生产力作为国际公共品去推出,尤其在相关规则构建和市场体系构建上。“未来论坛”是由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IPP)倾力打造的品牌性论坛活动,致力于搭建各级政府部门、各类智库、高等院校以及企业联系互动的大平台,增强政界、业界和学界的头脑激荡,共同为中国的明天贡献思想的力量。迄今为止,论坛已连续成功举办三届,影响力不断扩大,正逐渐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智库型论坛的又一个新的“学术风向标”。
本次会议还获得新华社、新华网、中国社科网、香港文汇报、香港大公报、香港大公文汇网、香港商报、中华新闻网、凤凰新闻、南方+、21世纪财经报道、羊城晚报、南方都市报等知名媒体的报道:
新华社|聚焦新质生产力 第四届IPP未来论坛在广州南沙举行
新华网|第四届IPP未来论坛在广州南沙召开
中国社科网|第四届IPP未来论坛在广州南沙召开
向媒体界朋友的鼎力支持表示衷心感谢!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IPP)是一个独立、非营利性的知识创新与公共政策研究平台。IPP围绕中国的体制改革、社会政策、中国话语权与国际关系等开展一系列的研究工作,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知识创新和政策咨询协调发展的良好格局。IPP的愿景是打造开放式的知识创新和政策研究平台,成为领先世界的中国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