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下午,2024年第二期IPP学术沙龙在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五山院区举行。IPP副研究员郭海主持会议,研究员杨丽君、蒋余浩、林辉煌担任评议人,IPP全体研究人员通过线上线下形式参会。
2024年IPP第二期学术沙龙现场
本期学术沙龙以“中国国际环境的泛安全化”为题,由IPP外交政策研究中心成员郭海、朱雁翎、刘佳、陈佳慧四人报告。四位报告人分别从经贸安全、国际协商等角度切入,解析当前中国面临的多重外部挑战,并提出了相应对策建议。
IPP副研究员、外交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郭海在报告中重点聚焦了“经济北约”集团的崛起及其带来的威胁。他认为,如今七国集团正在炒作针对中国的“经济胁迫”概念。对此,政策制定者须密切关注这一概念对我国经济政策带来的压力,以及由此引发的全球自由贸易体系碎片化风险。
郭海
IPP助理研究员朱雁翎在报告中分享了她近期关于“一带一路”议题的研究进展。她指出,目前“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正在从国家主导延伸至多方参与共建,亟需构建新的理论框架,来更好解读和阐释社会组织、公众在跨国协商和政策沟通中发挥的作用。
朱雁翎
IPP副研究员刘佳围绕“欧盟对华经济安全战略的转向”议题作报告。她以欧盟对华电动汽车反补贴动议为例,分析了其反补贴调查的运作方式。她建议,中国企业应提升海外市场的本土化合作、产业对接能力,并通过多元贸易投资协议等来行动加以应对。
刘佳
IPP研究助理陈佳慧的报告重点关注了国际标准制定的动向。她指出,国际技术标准制定正在加速政治化、泛安全化,美欧试图通过“小院大篷”战略掌握国际标准制定话语权。她提出,中国需在把握关键追赶期的同时,积极构建标准合作网络。
陈佳慧
在点评环节中,杨丽君教授鼓励研究员在把握政策宏观背景的同时,携带问题意识,选取合适的理论框架与研究方法,并进行深入详尽的调研,提出更加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IPP研究员杨丽君对报告进行点评
蒋余浩研究员指出,在研究中要避免陷入西方社会的“话语陷阱”,要聚焦中国在国际贸易、技术交流实践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展开更多实质性的研究,在此基础上为构建中国自主话语体系作出贡献。
IPP研究员蒋余浩对报告进行点评
林辉煌研究员表示,国际问题和国内许多领域的发展息息相关,可以通过调研等方式与相关领域从业者有更多互动,对国内经济社会问题作出清晰研判,在此基础上产生有启发性的政策建议。
“IPP学术沙龙”是IPP定期举办的学术交流活动,旨在通过知识分享,激发新的研究思路和学术见解,为政策研究提供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