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9日下午,2024年第一期IPP学术沙龙在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五山院区举行。IPP研究员林辉煌主持会议,轮值执行院长赵巍、研究员蒋余浩等担任评议人,IPP全体研究人员参会。
2024年IPP第一期学术沙龙现场
本期学术沙龙以“中国式现代化:近期研究与展望”为主题,由IPP中国制度型开放研究中心成员赵晨野、戴明洁、张若梅、张心旖四人报告。四位报告人分别从中国的产业政策、创新机制、人才培养和分配机制等主题切入,分析了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IPP中国制度型开放研究中心(南沙)成员四人进行报告
赵晨野在报告中回顾了历史上各国产业政策的不同模式及其效果。她指出,全球产业政策的边界不断扩展且愈加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建议中国强相关布局,促进技术研发和应用,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赵晨野
戴明洁的报告重点关注了“文化中产”的概念及其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意义。她提出,要从创新参与通道、创新基因激发、创新分享机制上营造有利于文化中产培育的制度环境,进而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建设。
戴明洁
张若梅在报告中对中国本土高精尖人才外流的现状进行了深入分析。她提出,中国需要在培育理念、产业政策敏感度、企业创新力度上形成多主体共同参与的全链条育才系统,加快科技强国和人才强国建设。
张若梅
张心旖的报告聚焦了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中等收入群体比例的提升问题。她建议,要通过完善劳动保障制度、提高城市服务供给水平以实现中等收入群体比例的目标,进而推动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实现高质量发展。
张心旖
报告环节过后,研究员林辉煌、蒋余浩围绕报告人进行了点评。蒋余浩提出,在进行理论与政策研究衔接之间,需要展开更好的制度想象,针对现实问题及政策运行机制进行更加精细化的思考,同时在案例研究上要增加与理论之间的贴合度。林辉煌提出,四位报告人要将理论和概念与实际案例进一步紧密对接,以反映实际情况和具体问题。
IPP研究员林辉煌对报告进行点评
IPP研究员蒋余浩对报告人进行点评
“IPP学术沙龙”是IPP定期举办的学术交流活动,旨在通过知识分享,激发新的研究思路和学术见解,为政策研究提供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