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社会体制——历史与国际比较》
作者:林辉煌、杨海燕、李婧
ISBN:9789620767111
以“权力谱系社会学”角度,透视中国社会与国家的关系。
本书为郑永年教授团队的著作,属中国模式的研究系列之一。郑教授是中国问题专家,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硕士,过往的意见曾获中央政府接纳,故其思路极有参考价值。作者以构建一套“权力谱系社会学”的理论框架,呈现出中国“国家—社会”複杂的嵌合关系与谱系变化关系,以及在这些复杂关系支配下的中国社会转型与发展逻辑。
作者介紹
林辉煌
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
杨海燕
澳门大学社会学博士
李婧
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政策分析师
中国的社会体制——历史与国际比较
对于中国模式或中国经验的讨论,一般都集中于经济领域中的“发展模式”和政治领域中的“党政模式”,对于中国“社会模式”的专门研究并不多,而且往往依附于对“政治模式”和“经济模式”的讨论。
但是从实践层面来看,中国社会正处于剧烈的转型之中,社会问题会不断产生,亟需对转型中的中国社会运行逻辑、国家社会互动机制展开深度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炼出一套具有理论解释力和实践指导性的社会学框架。
基于这样的理由,我们认为开展中国社会体制,即中国国家─社会关系模式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本书希望能够从以下四个方面阐释中国社会体制的研究路径:
首先,本书将梳理有关中国国家─社会关系的相关研究,并将其概括为三种类型:
第一类研究讨论中国是否存在独立自主的社会,第二类研究讨论的是国家与社会的强弱及相互间的对立关系,第三类研究讨论的是国家与社会之间的互动与合作。
我们将在既有研究中找到三个有启发性的理论资源,为后续构建新的理论框架——“权力谱系社会学”做好准备。
其次,本书将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尝试建构“权力谱系社会学”的理论框架,其基本观点包括:
再次,本书将从“权力谱系社会学”的理论视角出发,结合中国的经验,探讨社会体制的实践结构。我们把社会体制的实践结构分解为四种:
第一种是“组织形态”,探讨的是“社会如何被组织起来”的问题;
第二种是“参与形态”,探讨的是“社会如何将意见表达出来”的问题;
第三种是“治理形态”,探讨的是“社会如何与国家互动”的问题;
第四种是“政策形态”,探讨的是“保护社会的制度如何具体落实”的问题。
最后,本书将对比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国家——社会关系,以便于更好地把握中国社会体制的特性与共性。为了使比较更具有针对性,我们准备了四组参照对象。第一组是东亚国家,第二组是欧美国家,第三组是前苏联东欧国家,最后一组是其他发展中国家,包括印度、拉美国家和非洲国家。
我们希望了解中国的社会体制模式在多大程度上具有独特性,以及在哪些层面能够给其他国家提供有意义的启示。
本书希望在两个层面上有所突破。
一方面,通过将社会体制的实践结构操作化,确保有关国家—社会关系的讨论不至于停留在过于抽象的理论争议或过于具体的政策设计,而能够在中观机制上把握中国国家—社会关系的脉络。
另一方面,在中国经验的基础上,参照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验,我们尝试构建一套“权力谱系社会学”的理论框架;在这个理论框架中,我们将呈现中国国家—社会复杂的嵌合关系与谱系变化关系,以及在这些复杂关系支配下的中国社会转型与发展逻辑。
本书将在历史比较和国际比较的基础上,运用权力谱系社会学的理论框架,分别对中国的“组织形态”、“参与形态”、“治理形态”和“政策形态”展开深度研究。由于社会体制的内容非常庞大複杂,我们将主要采用案例研究方式,而不会事无巨细、面面俱到地铺陈。在“组织形态”部分,我们将以社会组织的发展作为案例,考察社会自我组织化的经验和困境。
在“参与形态”方面,我们将以社会运动作为案例,分析中国近年来在基层治理、生态环境等方面出现了一系列的社会运动,这是我们观察中国社会参与的一个重要切入点。
在“治理形态”方面,我们以城市基层治理作为案例,深入考察党建引领下社区自治的运行逻辑。在“政策形态”方面,我们以养老政策为案例,这也是中国社会政策中国家和社会互动最密切的政策之一。
本书由林辉煌(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研究员)、杨海燕(澳门大学社会学博士)和李婧(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政策分析师)共同完成。
(本文内容摘录自《中国的社会体制——历史与国际比较》,内文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