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芬:产业转移与地方社会嵌入

发布时间:2023年08月10日来源:公共政策研究院浏览次数:65


本文作者:

袁芬 中山大学博士生


一、县域经济发展:三大主体

2月,笔者跟随县域研究团队来到GA县调研,其间在与各部门、众企业的交流学习中,令人格外触动的是A县发展中体现出的生命力与活力。尽管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仍旧会有这样那样的困难,但在座的政府部门与企业都坚信困难是可以解决的、前景是乐观的,很有冲劲与干劲。这与笔者先前在另一省份B区调研的情况有着明显区分。A县经济发展的活力从何而来?暂且从政府、市场、社会三大主体来分析。

 首先,单从政府主体来说,他们是有经济发展的动力的,一是经济发展是政府最基础的职能,二是政府需要依靠经济发展的相关收入来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服务等,三是上级政府的考核要求带来的压力,等等。政府作为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一环,起着统筹规划、资金扶持、利益协调、基础设施建设与公共服务提供等多重作用,对经济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更好地发展经济,政府会先作出一个统一的规划布局,并在此基础上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与扶持措施,以推动产业布局规划的落实。

 而一地政府,往往倾向于发展两种类型的产业,一类是基于本地自然人文特征的特色优势产业,一类是高精尖产业。但对很多区县,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的城市来说,他们在吸引高精尖产业时并无优势,正如先前所提到的B区,他们通过给予极大的优惠政策吸引来了一波大型高端企业,但当政策优惠期一过,出于交通、人才等各种条件的限制,这类企业都很难留下来;而A县,则因为县级政府难以自行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无法满足企业的要求,他们天然上很难吸引来这类大型的高精尖产业。因而,发展本地特色优势产业,成为了很多政府的必然选择。A县政府,基于本地自然禀赋基础,选择重点扶持推动调味品产业的发展(水源好、光照多、温度适宜),如今已初步形成产业集群效应;同时,为发展海洋经济、吸引人才回流,A县立足其海洋资源优势,大力推动海上风电发展,业已取得较高的经济与社会效应。

 其次,对企业这一市场主体来说,必然是有逐利动机的。企业选择在什么地方落地,首先会考虑它的经营成本,包括固定投入(土地、固定设备器材、基础设施配套等)、经营成本(人力、物流、原材料、损耗、销售等);而所在区域的一些优惠政策,包括土地出让金减免、税收优惠等,则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不同类型的企业,会根据自身所处行业特征来综合考虑企业选址。当前,A县占据相对优势的产业类型包括调味品、海上风电等,不仅是与A县政府提供的政策优惠等密切相关,更与A县独特的自然资源禀赋初步形成的调味品产业集群,更进一步强化了相关产业在A县落地并发展的动力。与之相对的是,B区尽管通过大量政策优惠吸引来了一批企业,但因长期经营成本过高(包括物流成本、人力成本等),企业并不愿意在此扎根,自然也就没有那种干劲与冲劲。

 最后,对当地社会而言,产业发展是否嵌入其所在区域之内的社会系统,是激发其发展动力的关键。以B区为例,尽管其通过优惠政策吸引了一大波的大型企业,但企业在B区的落地仅仅是空间层面上的,其他无论是人工、上下游产业、销售市场等都与本地相关性不大,甚至于就连企业缴纳的税收都需要转交给更高层级的政府部门,与本地社会近乎脱节,B区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戏称是请了尊大佛摆在家里,平时没啥用,一不小心没伺候好还要走。而A县则不同,企业落地之后,有相当一部分的本地居民在这些工厂或是相关衍生产业内就业,一部分更是看好行业前景,围绕调味品加工产业链创业干事,形成了一个全员参与、共同干事的氛围。

二、本土就业:经济系统与社会系统的互嵌

A县与B区对比之鲜明,背后体现的是诸多根本性的问题,譬如政府应当在何种程度、以何种方式介入市场,县域经济应当如何定位,经济系统与社会系统是否、如何融合等等。其中,笔者想就“本地人本土就业”这一小的视角,切入讨论经济系统与社会系统的互嵌、融合问题。

 在笔者看来,本地人的本土就业,实际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衡量指标。本土就业的类型(包括正规/非正规、脑力/体力,一产/二产/三产)、比例(与人口外流程度相对),反映了城市创造就业的能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相应地区的产业结构乃至城市化进程作出相应的判断。

 以A县为例,本地人的本土就业有三个特征,其一是本土就业比例相对较高,但仍有一定程度的人口外流(横向、纵向比较,人口外流程度有所减缓);其二,多从事体力劳动及非正规就业(以有无五险一金判断);其三,依旧存在季节性回流的现象。这与本地的产业结构是相吻合的。在A2021GDP数据中,一产为68.73亿元,占比26.8%;二产为85.19,占比33.27%;三产为102.17,占比39.88%,占比相对均衡。其中,第一产业占比较高,尽管税收贡献较小,但其仍能吸引部分农民、渔民季节性回流,社会保障功能显著。第二产业中,食品加工与燃电占比较高,前者属轻工业,吸纳就业数量较多、税收贡献较小,本地人多在此从事体力劳动;燃电属重工业,贡献了大部分的产值与税收,但吸纳就业数量有限且要求较高,90%以上为外来员工。第三产业中,以房地产、住宿餐饮为主,税收贡献较小,但吸纳就业数量较高,但偏低端。

 如今,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已成为各区县政府的重要任务,招商引资力度不断加强。但或许,在忙着加大减免力度之前,更应当好好考虑的是,县域到底要发展何种产业?引来的企业是否与本地自然禀赋、社会基础相适配?只有企业的业务需求与当地自然禀赋、社会基础相匹配时,才具备发展的可行性和可持续性。同样,政府在制定企业引进政策时需要考虑到当地的自然禀赋和企业实际需求,以保证扶持政策(财政补贴、技术支持、人才引进等)的针对性与契合性,实现政府、企业、地方社会的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