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不断加深,退休人口增速将超过参保职工增速,就业率的下降可能使已然超负荷运作的基金更快面临枯竭问题。(图源:网络)
基于我国养老保险设置属于与就业相关的缴费型制度,如果疫情导致的就业率长期处于低迷态势,势必对养老保险基金未来的收支平衡造成不可逆转的长期影响,使已然出现可持续性问题的养老保险制度愈发面临挑战。因此,在未来经济和就业情况尚未明朗的状况下,及时对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可持续性问题进行预测分析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
本文以2019年全国劳动人口数据为基础,根据城镇化率、城镇就业率、养老保险基金参保率、基金人均征缴、人均支出、基金投资收益率等重要参数构建精算模型,预测分析了未来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收支变化,以及在就业率可能因疫情原因产生波动的不同情境下,养老保险基金的可持续状况。
其中,就业率短期及长期恢复情景设定如下:情景1至情景4假设就业率由2019年的96%为起始值,之后按所设比率下降,以5年为恢复期(短期),预计2025年恢复至96%。情景5至情景8同样以96%的就业率为起始值,按所设比率下降,设定 10年为恢复期(长期),预计就业率于2030年恢复至96.00%。具体情景变化如表1所示。
表1 短期及长期恢复情景就业率变化
根据基准模型假设,预测分析显示,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当期结余从2023年开始出现1561.95亿元的赤字,且赤字逐年扩大,2025年将达到9149.75亿元,2030年达到42949.12亿元。累计结余出现赤字的时间相对滞后,将于2028年出现21825.76亿元的赤字。另一方面,回溯可支付月数及前瞻可支付月数变化基本一致,均呈逐年下降趋势,均将于2025—2026年间触及“警戒线”,并将于2028年开始持续出现负值(见图1)。
图1 基准模型基金结余及可支付月数变化
(二)短期就业率恢复模型预测结果:以五年为就业率恢复期限,预测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当期结余将于2020年开始持续出现赤字,累计结余将于2027—2028年间开始出现赤字,可支付月数将于2025—2026年间触及“警戒线”
第一,当期结余将于2020年出现赤字,赤字由情景1(就业率下降至94.00%)的422.08亿元到情景4 (就业率下降至85.00%)的4312.76亿元,就业率下降幅度越大,基金缺口问题越严重。到2025年就业率恢复至96.00%时,各情景假设下当期结余赤字持续扩大。
另一方面,当期结余出现赤字时间较基准模型提前3年。当期结余金额于2020年起持续低于基准模型水平,就业率下降幅度越大,差距越大。到2029年,当期结余金额恢复至与基准模型一致水平,恢复时间较就业率恢复至96.00%的时间滞后4年(见图2)。
图2 短期恢复情景当期结余变化(实线)及与基准模型差值(虚线)
第二,累计结余恢复稳定需要8年时间,且与基准模型中的累计结余长期保持一定的金额差距。预测显示,各情景假设下累计结余金额均逐年下降。到2025年就业率恢复至96.00%时,累计结余均未出现赤字。情景1假设下累计结余从2028年开始持续出现赤字,情景2至情景4假设下则从2027年开始持续出现赤字。就业率下降幅度增加,累计结余赤字出现时间提前。
另一方面,各情景假设下累计结余金额自2020年起均低于基准模型水平,差距变化呈先扩大后稳定趋势,差距最大值将达到20529.30亿元。就业率下降幅度越大,差距越大。差距将于2028年开始保持稳定,较就业率恢复至96.00%的时间滞后3年(见图3)。
图3 短期恢复情景累计结余变化(实线)及与基准模型差值(虚线)
第三,前瞻可支付月数总体呈下降趋势,将于2025—2026年触及“警戒线”,就业率下降幅度增加,“警戒线”呈提前趋势。各情景假设下前瞻可支付月数均低于基准模型水平,差距将于就业率下降后3年亦即2023年达到最大值。随后,差距逐步缩小,但未能恢复至基准模型水平(见图4)。
图4 短期恢复情景前瞻可支付月数变化(实线)及与基准模型差值(虚线)
(三)长期就业率恢复模型预测结果:以十年为就业率恢复期限,预测结果显示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当期结余将于2020年开始持续出现赤字,累计结余将于2026—2027年间开始出现赤字,可支付月数最早将于2024年触及“警戒线”
第一,当期结余均将于2020年开始出现赤字,就业率下降幅度越大,赤字越大。各情景假设下当期结余均呈逐年扩大趋势,但相互间差距逐步缩小,并将于2030年开始保持一致赤字水平。当期结余恢复时间与就业率恢复至96.00%的时间均在2030年,历时10年。
与基准模型相较,当期结余赤字出现时间提前3年。当期结余金额自2020年起均低于基准模型,直到2030年才恢复至基准模型水平。就业率下降幅度越大,差距越大(见图5)。
图5 长期恢复情景当期结余变化(实线)及与基准模型差值(虚线)
第二,累计结余恢复稳定需要9年时间,较就业率恢复至96.00%的时间提前一年。累计结余金额逐年下降,并将于2026—2027年开始出现赤字。就业率下降幅度增加,累计结余赤字出现时间提前,赤字金额增加。
另一方面,相较基准模型,长期恢复情景假设下累计结余赤字出现时间提前1—2年,赤字金额均低于同期基准模型水平。差距呈先扩大后稳定变化趋势,就业率下降幅度增加,稳定后的金额差距随之增大,最大达42959.34亿元(见图6)。
图6 长期恢复情景累计结余变化(实线)及与基准模型差值(虚线)
第三,前瞻可支付月数呈逐年下降趋势,最早于2024年触及“警戒线”,触及后1—2年出现负值,就业率降幅变大,触及“警戒线”时间提前。另一方面,前瞻可支付月数均低于同期基准模型水平,差距呈先扩大后缩小趋势,并将于2026年达最大值,但一直未能恢复至基准模型水平(见图7)。
图7 长期恢复情景前瞻可支付月数变化(实线)及与基准模型差值(虚线)
基本结论
通过不同情境的数据测算,结果发现即便就业率稳定在当前水平,即96%左右,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当期收支仍将在2023年出现缺口1561.98亿元,累计收支预计在2028年出现赤字21825.76亿元,前瞻可支付月数将于2025—2026年间触及以三个月为期限的“警戒线”。
另外,如果以“小口径”进行测算,结果显示上述情景下的基金收支状况就更为严峻。当期结余将于2020年出现7765.72亿元的赤字,累计结余将于2026年出现5324.17亿元的赤字,前瞻可支付月数则将于2023—2024年间触及“警戒线”。“小口径”测算下的基金收支赤字较“大口径”提前2—3年,且缺口逐步加大。
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不断加深,退休人口增速超过参保职工增速,仅依靠当前制度下的征缴模式难以维持养老保险基金收支平衡,基金缺口将持续增大,对国家财政的依赖程度也随之加深。
疫情导致的经济下滑有可能会加重养老保险基金的缺口问题。基于历史数据,假设就业率于2020年出现不同程度降幅的情景下,养老保险基金当期结余预计在2020年即出现负数,赤字出现时间相较于就业率稳定在96%的情景下提前3年,且赤字缺口随就业率下降幅度增加呈扩大趋势。
假设就业率可以短期恢复,养老保险基金累计收入预计最早于2027年出现缺口;前瞻可支付月数将于2025—2026年间触碰“警戒线”。假设就业率需长期恢复至96%,养老保险基金累计收支预计最早于2026年出现负数,可支付月数将于2024—2026年间触碰“警戒线”。
从就业率变化模型与基准模型的对比分析可以发现,就业率的降幅及恢复周期主要影响养老保险基金缺口的出现时间及缺口大小。如就业率在短期内恢复正常,其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也相对短期,在一段时间之后即可回归正常。然而,如果就业率长期处于低迷态势,则势必会对养老保险基金造成持续性且难以逆转的负面冲击,使已然超负荷运作的养老保险基金更快面临枯竭问题。
此外,本文的精算模型仅仅采纳就业率的变化进行预测,并未将更多与就业和经济相关的变量纳入分析,例如财政收入减少、投资回报率下降、居民收入减少、消费能力减弱等。如果将这些有连锁反应和乘数效应的因素同时放入预测模型,养老保险基金未来的失衡问题会更加严峻。
根据以上的预测分析结果,我们认为有以下几个启示:
第一,从稳定基金收入方面考量,应避免短期内出现大规模失业或长期就业率低迷的状况,要尽力保障高校毕业生及外地务工者/农民工的就业,稳定参保职工人数及在职人员平均工资,夯实养老保险基金的征缴收入。对应届高校毕业生,应拓宽就业渠道,适度降低部分职业的硬性入职要求,开发线上线下多元的招聘方式,加强就业市场的信息流通,增加企业的实习岗位,或由社会团体等提供临时性的就业培训机会,给予青壮年短期的就业空间,为未来再就业打下基础。
对外地务工者,应尽快打通跨区域人员的流动审批,积极推动各地返岗复工,鼓励发展临时性、有弹性的用工方式,为外地务工者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同时,政府、金融及非金融机构应多方合作,以灵活的财政税收和金融手段加强对受疫情冲击较大的中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稳定市场劳动力。
第二,养老保险基金应积极优化投资模式,探索开发保值、增值的投资品种,提升养老金投资收益,改善养老金增长不足的现状。建议在选择风险可控、收益稳健的金融产品和投资渠道的同时,适当放宽养老金投资限制,丰富投资品种,关注国家战略性发展项目和新兴产业,以此改变养老保险基金投资方式单一、利润稳健但收益低下的状况。
第三,在未对养老保险基金征缴制度进行大变动的情况下,要延缓养老金枯竭速度,为基金筹集提供时间,需要同时“开源”和“节流”。“开源”除了提高参保职工人数,夯实个人缴费账户储备,改善养老金的投资运营现状,更需要针对人口结构这一根源性问题做出调整,从生育政策到公共服务都必须致力于促进育龄人口的生育意愿和生育行为,为未来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长效运作打好基础。
第四,在当前养老金储备不完全充足且增长率过低的情况下,建议通过延迟退休年龄和提高最低缴费年限的方法进行“节流”,以此增加养老金收入,缓解支付压力。短期内的政策应着力于稳定养老保险基金的收支平衡,延缓养老金缺口出现的时间,控制缺口大小。
★ 本文作者: 王琪,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黄日升,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公共政策调研中心督导。 编辑:IPP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