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本主义、治理与可持续发展
国际学术研讨会
会议联合主席: 郑永年教授 Hansd’Orville/汉斯•道维勒博士
主办单位: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
合办单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时间:2015年8月22-23日
地点:中国 · 广州
1. 当前的发展模式及其缺陷
在过去的70年中,全球经济发展创造了惊人的物质财富,但其所带来的沉重代价也是人们始料未及的。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正是这种代价的一次展现,它促使人们重新反思经济发展模式。与此同时,受唯增长论指导的经济行为所导致的环境与生态破坏使得人们愈发需要可持续的发展模式。这构成了反思当前发展模式的另一维度。
当前发展模式的缺陷也影响着发展中国家,并产生了新的问题,如部分国家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其他国家则面临政治不稳定甚至骚乱,社会动荡与社会不平等的威胁。新近爆发的健康危机也严重限制了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
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其发展模式因30年高速经济增长受到了高度赞誉。然而,中国为所取得的经济成就付出了不菲的代价,这其中包括生态与环境的严重恶化、气候变化、自然资源过度开发、文化多样性减少以及社会不平等加剧等问题。中国发展模式的可持续性同样需要反思。目前中国年经济增长目标已从此前持续三十年的10%左右下调至7%以上,在此形势下对发展可持续性的思考尤为关键。
2. 不断加强中的可持续发展与新人本主义的角色
围绕经济、社会和环境三大中心问题的可持续性和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以及新人本主义概念作为发展政策的指导性意见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讨论。这一主张意在定义一种普适性指引,并要求我们这个时代的实践必须按照这一指引进行调整。可持续性通常被视为一项生态议题,但它同我们的道德经济也密切相关。可持续发展与平等性密不可分,而在二十一世纪平等性关注的首要问题是男女平等。可持续性也意味着优质教育。优质教育不仅改变生活,也是人类发展的主要催化剂,这使得人们得以适应变化并重塑自身。优质教育是社会最坚实的基础。可持续性也有赖于倡导包容性与提供自信的文化。这种文化使得人类得以在历史的基础上建立长久的未来。文化是社会与个人的抗压性与适应性之源。可持续性意味着通过科学、研究以及知识共享建设社会的能力,以促进创新与发明,以及更好地预测风险和应对未知世界的危险。
2012年6月召开的“里约+20峰会”强调了可持续发展及其三大核心问题。作为千禧年发展目标的补充,2015年后发展日程中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再次强调了这一概念。现在,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世界政府间与国际社会协商的中心议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则就此议题提出了新人本主义的概念。新人本主义将人类,尤其是妇女和儿童置于发展的中心,这代表了对原先过度强调经济发展的倾向的又一项重大修正。通过这些工作,原来仅仅由经济决定论所限定的发展重点被大大扩展了。
新人本主义的愿景是为了帮助人们创造他们自己的未来。新人本主义不同于以往多数人本主义之处在于它并非一种精英文化。新人本主义是一种资源,所有个人和共同体均可利用它寻求自身的进步和发展。其前提是面向所有人和所有社会阶层的社会包容性。在全球层次上,这体现为多种形式的合作,这些合作将促进教育、科学、文化和交流等方面的变革性力量。无论在地区抑或全球层次,每个人均应当拥有接受优质教育和享受科学带来的成果的机会,并有能力参与其所处共同体的社会与文化生活。
古典人本主义寻求协调传统与现代性、个体权力与对集体的责任之间的关系,而新人本主义则必须协调地区与全球,以及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就其本质而言,人本主义有两大关怀。其一为个体的充分实现,也即权力与能力意义上的人格解放。其二为个人对人类共同体的归属感,不论其出身、种族和宗教信仰。人类已建立全球性的经济体系,并经历了全球性的战争,但仍未创造出真正意义上的全人类文明。新人本主义的成功将有赖于各国政府、公民社会以及私人部门就符合我们时代要求的团结原则达成共识。
3. 会议主题
IPP2015年国际研讨会的主题为新人本主义、治理与可持续发展。来自全球的专家学者、政府官员、联合国组织与其他非政府组织人员将共聚一堂,讨论可持续发展、治理与新人本主义相关议题,为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探寻新的可行的发展模式。具体会议议题如下:
1. 对当前全球发展与治理模式的反思
2. 制度视角:多边制度、区域性制度和国家制度在可持续发展中的角色
3. 教育与可持续发展
4. 性别平等,新人本主义与可持续发展
5. 推动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技术与创新以及新型通讯与信息技术的影响
6. 文化与发展的多样性
会议日程安排
第一天
8:30-9:00 会议报到
9:00-9:20 致欢迎辞
校领导致辞 (华南理工大学)
9:20-10:20 主题演讲:可持续发展与新人文主义
Hans d’Orville/ 汉斯•道维勒博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特别顾问;华南理工大学荣誉教授、公共政策研究院国际顾问委员会成员)
10:20-10:50 茶歇
10:50-12:20 议题一:对当前全球发展与治理模式的反思
主持人:曹文炼教授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际合作中心主任)
发言嘉宾:
题目待定
刘世锦博士(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
以经济转型为导向的全球经济治理改革
迟福林教授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
文化在可持续发展中的变革力量:实践中的创新方法
Helene George女士(澳洲创意经济公司创始人兼董事总经理)
评论人:郑永年教授(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席, 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
12:20-13:30 午餐
13:30-15:00 议题二:制度视角:多边制度、区域性制度和国家制度在可持续发展中的角色
主持人:Mehri Madarshahi女士(北京亚太交流合作基金会副主席;“全球文 网络”主席;华南理工大学客座教授、公共政策研究院国际顾问委员会委员)
发言嘉宾:
一带一路战略对全球治理的启示
曹文炼教授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际合作中心主任)
中国地方政府的协商民主实验
陈抗教授(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研究院教授、中国项目主任)
中国“新常态”下的发展与挑战
姚树洁教授(英国诺丁汉大学孔子学院院长)
评论人:李晨阳副教授(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学院哲学项目主任)
15:00-15:30 茶歇
15:30-17:00 议题三:教育与可持续发展
主持人:迟福林教授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
发言嘉宾:
可持续发展教育: 干中学
AbhimanyuSingh/辛格先生(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北京办事处主任)
题目待定
章新胜先生(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主席,原教育部副部长)
教育全球化对建立全球人才管理秩序的意义
王辉耀教授(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理事长兼主任 )
评论人:姚树洁教授(英国诺丁汉大学孔子学院院长)
第二天
9:00-10:00 主题演讲: 人本主义与治理:回归孔子
王赓武教授(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主席)
10:00-10:30 茶歇
10:30-12:00 议题四:性别平等,新人本主义与可持续发展
主持人:刘世锦博士(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
发言嘉宾:
解构中国劳动力市场中的非正式性:准入的决定因素和退出的途径
宋丽娜教授(英国诺丁汉大学当代中国学学院经济社会学和中国研究负责人)
将正义融入决策:性别意识主流化的一个途径
郭夏娟教授(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台湾经济转型中小型家庭企业的夫妻伙伴关系与女性行动能力
吕玉瑕博士(台湾中央研究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
评论人:Helene George女士(澳洲创意经济公司创始人兼董事总经理)
12:00-13:30 午餐
13:30-15:0 议题五:推动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技术与创新以及新型通讯与信息技术的影响
主持人:Hans d’Orville/ 汉斯•道维勒博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特别顾问;华南理工大学荣誉教授、公共政策研究院国际顾问委员会成员)
发言嘉宾:
国家创新驱动战略与科技金融
王元教授 (中国科技金融促进会理事长,原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研究员)
全球价值链与贸易和产业政策的新思考
邢予青教授 (日本国立政策研究大学院大学经济学教授、亚洲经济政策主任)
中国指望技术进步拉动可持续增长
陆丁教授 (加拿大菲莎河谷大学经济学教授)
评论人:陈抗教授(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研究院教授、中国项目主任)
15:00-15:30 茶歇
15:30-17:00 议题六:文化与发展的多样性
主持人:宋丽娜教授(英国诺丁汉大学当代中国学学院经济社会学和中国研究负责人)
发言嘉宾:
作为文化哲学的经济及其对经济政策的影响
郑永年教授(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席, 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
21世纪的全球化困境:原因与出路
秦晖教授(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
人类世新人本主义的文化根源: 儒家视角
李晨阳副教授(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学院哲学项目主任)
评论人: 王元教授 (中国科技金融促进会理事长,原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研究员)
17:00-18:00 圆桌讨论:新人本主义、治理与可持续发展
主持人:郑永年教授(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席,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
讨论人:迟福林教授
Hansd’Orville/汉斯•道维勒博士
Helene George女士
郭夏娟教授
邢予青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