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珠江口大湾区与香港年轻人的出路

发布时间:2016年07月27日来源:公共政策研究院浏览次数:1

近代以来,改革开放以来南方就是开放的意思,因为如果没有南方的开放,中国也不会走到今天这一步。今天我们面临一个新开放局面。


第一,中国需要全球化。中国自1980年代以来的全球化,是中国走向世界的一部分,中国在全球化里面得到很多好处,也带来一些问题,但是全球化带来的好处,远远超越全球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走到今天,我们人均GDP达到7800美金,步入中等收入阶段。这几年我们一直在讨论,如何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我觉得陷入中等收入陷阱这个可能性很大。


从历史经验来看,无论从欧美经验,还是从亚洲的日本和四小龙经验来看,开放政策是一个国家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有效途径。当然早期西方国家,搞开放政策,往往就是帝国主义,这在中国今天走不通,但我们需要通过全球化途径,把自己经济进一步融入世界经济。因为根据世界银行的研究,二战之后,30、50个国家中只有十几个国家经济体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这些国家里面大部分都是能源国家。除了这些能源国家之外,就是日本和亚洲四小龙,这些经济体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成为发达经济体。我认为无论是日本,还是亚洲四小龙的最主要特色,都是开放。


今天的中国需要全球化,因为中国现在有过剩资本,有过剩产能,也有先进的技术,这些都需要走向世界。但在国内市场不足以消化资本,不足以消化这些产能的情况下,我们就需要走向世界。中国现在是世界上最大的贸易国家,经历这几年各地进行的转型,从外向型经济走向内需社会,但我认为大家要意识到,对中国这个国家来说,出口、全球化永远都需要,不是说不重要,而是永远都需要。


同时我觉得中国要推进全球化,这也是中国必须要有的大国责任。如果大国不推动全球化,全球化就会变得非常糟糕。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全球化,就是美国推动的、中国配合之下的产物,这是中国现在需要继续做的。


第二,中国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遇到全球范围的挑战,而且是非常紧迫的挑战中国的开放政策,简单来说,有三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初,我们就是请进来政策,请进来政策就是把自己国门打开,吸引外国资本进入中国,不会同国际资本发生多大冲突。90年代末后期,进入第二个阶段,为了加入WTO,我们实施的政策就是接轨,接轨这个阶段的情况也很好,接轨改变了我们自己的政策,改变自己的法律体系,以符合国际规范


因此接轨阶段中国也不会给世界带来冲突。但现在已经进入第三个阶段,即走出去阶段,走出去阶段就比起前面两个阶段都要困难很多。走出去意思就是说,外面到处都有资本,好的资本都被西方拿走了,中国要么就是去一些西方不是那么关注、政治经济不稳定的地方,要么就是直接跟西方利益发生冲突,所以走出去比请进来和接轨都难很多,但这也是必然现象。所以以后若中国资本跟海外资本发生冲突,这是很正常的,但也增加了我们的难度。


第二个困境就是,目前在世界范围的反全球化浪潮下,某些国家的政治人物是不是利用民粹、控制民粹,我们要分清楚区别。1980年代“自由贸易”是非常漂亮的词汇,大家都认同,但今天来看这已经成为肮脏的词汇,没有一个政治人物会用这个词,老百姓现在也不喜欢。所以我认为民粹主义的浪潮会持续很长时间,因为这是西方经济结构下的产物,在经济结构失衡、收入分配差距越来越扩大的情况下,这种民粹主义还会越来越严重。


第三个挑战就是中国今天地域政治表现恶化,比如说南海问题、东海问题,中国跟东盟之间关系。日本和亚洲四小龙,之所以能逃避中等收入陷阱,是因为它们受当时政治地位影响,属于西方阵营,所以它们的思想是完全开放的。但中国不行,中国因为地域政治恶化,我认为西方对中国走出去,中国资本进入西方市场会有越来越多的障碍,这是意料之中的事。西方民粹主义力量很强,在全球化里面也不少,因为全球化导致收入分配的巨大差异,只有少部分人受惠,大多数老百姓都没有受惠,受惠也不多。


中国如何推动全球化?无论中央政府,还是地方政府,思想意识还是要解放的。我们面对西方贸易保护主义、民粹主义,怎样追求更高层次的开放政策?而不是说走向封闭?这是很大的挑战。实际上中国也有民粹主义,而且中国民粹主义也很强,也很不理性,如果外面环境不好,民粹主义就会上来,打打杀杀,这不是一种理性思考。


我希望今天中国的崛起,是更加开放,更加像唐朝那样的崛起,而不是像明朝那样的崛起。另一方面,我们也要避免走苏联道路,苏联在二战之后,因为受西方排斥,国际环境不好,苏联也走了一段时期的封闭政策,但最后失败。今天我们走在一个十字路口,我们如何实现更进一步的全球化,把思想意识确立起来,这个非常重要。


怎么样推进全球化?一方面就是“一带一路”,尤其是广东在“一带一路”方面起到很大的作用。最近我去了几次重庆,我觉得重庆一定要寻找自己的路口,他们现在讲中欧“一带一路”,重庆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尤其制造业方面非常了不起。跟重庆相比,广东有环海,广东不能浪费这个出海口。我认为现在广东没有很好地利用这个出海口。如果中国要搞“一带一路”,广东这个经济大省可以搞,但是广西、云南这些经济总量比较小的省份可以做一些小的——要做“一带一路”的领头羊很难,因为领头羊需要经济总量支撑,否则就很难形成规模走出去,只能是小打小闹。广东无论是地域位置,还是经济总量,都远远优异于其他,所以广东怎样做是需要认真思考的。


第二,广东要怎样做?广东如何在建设新型自贸区方面找到突破口,我们已经有上海自贸区、前海,还有其他,如横琴自贸区,我对这些自贸区关注很多,但我对它们还是持比较批评的态度。雷声大雨点小,现在究竟有什么进步?我看了一下除了挂一个牌子这个地方叫自贸区,在近期也没有什么动作了。我就思考为什么现在自贸区不像1980年代那样的情况呢?


我总觉得,现在我们搞的自贸区还不够开放,同质性太强,大家都是一样。80年代广东、深圳一开放为什么大家动力很大?因为一致性很强,引入市场升级,引入西方、港澳很多新做法。但现在我们做的东西都是自己关起门自己搞,这样的自贸区,在同质化很强的状态下,这就回答刚刚的问题,为什么自贸区清单那么长就是减不下来,因为自己左手规划,右手又是自己做,所以就是减不下去。所以我觉得广东可以做环珠江口大湾区,可以把广东9个城市跟港澳结合起来,形成内部版的欧盟


谈到香港,我不认为香港问题用今天这个方式会能够解决得了,如果继续如此,矛盾会越来越激烈,我们过去是希望用贸易各方面解决这些问题,但这样做只是说把很多好处都送给大企业家,香港大部分老百姓还是没有受惠,就像解决台湾问题一样,台湾老百姓感受不到好处。所以我觉得搞环珠江大湾区,可以让香港、澳门、台湾的同胞,都可以来到中国大陆找工作,都可以来大陆买房子。我们这个条件要比欧美好很多,因为欧美没有我们这样的地域优势,但我们有。


我们如何打造大环珠江口贸易群?一方面就是解决这些问题,还有就是把自身优势,不仅仅经济资源优势,而是制度优势结合起来。因为香港有很好的法律制度、金融制度,这方面广东当然可以做,但也不是一下子可以做起来,我觉得这可以给广东一个很大的发展动力,我们要怎么样实现更高层面的全球化,这也不是广东的项目,而是国家的项目,能够使国家有更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