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IPP传播
郑永年|论单边开放(2025)
《论单边开放》
【作者】郑永年
【出版机构】浙江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5.5
【本书简介】
在逆全球化浪潮汹涌、美国对华打压围堵持续升级的今天,传统多边合作框架正加速失效,国际秩序面临系统性解体,全球局势陷入巨大的不确定性。《论单边开放》直面这一时代剧变,从中国内外部环境的结构性变化及人工智能革命的背景出发,首次提出并系统阐释“单边开放”战略的内涵要义、理论逻辑、对中国自身发展以及全球治理的巨大意义,同时冷静剖析进一步实施所面临的现实挑战及应对之策。作者提出,单边开放是一种主动、包容又灵活的战略选择,它不是对西方规则的全盘接受,亦非狭隘的独善其身,而是一种以自主改革推动国际博弈的破局思维,是当下中国应对全球化逆流,在复杂国际环境下实现国家自主发展与国际合作辩证统一的关键战略与创新实践。
【关于作者】
郑永年,现任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学勤校长讲座教授、公共政策学院院长、前海国际事务研究院院长,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席,广州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理事长、上海交通大学政治经济研究院名誉院长。北京大学法学学士、硕士,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政治学博士。罗特里奇出版社“中国政策丛书”主编和世界科技书局“当代中国研究丛书”共同主编。
他主要从事国际关系、外交政策、中美关系、中国内部转型及外部关系研究。出版和编著中英文著作逾百部,包括《制内市场:中国国家主导型政治经济学》《共同富裕的中国方案》《大汇合与大分流》《保卫社会》《中国模式》等。
【文章节选】
开放的形式主要有两种,即对等开放和单边开放。对等开放和单边开放既可以是双边的,也可以是多边的;既可以是两个或者多个国家之间的开放,也可以是国家集团之间的开放。
今天,我们像美国一样,习惯于对等开放,即“只有你向我开放了,我才向你开放”。但是,鉴于客观环境的变化,今天的中国更应该学习践行单边开放政策的英国而不是践行对等开放政策的美国。
一些人听到“单边开放”就很不舒服,觉得这是国际社会不平等的表现。因此,这里有必要简单讨论一下“对等开放”的真实含义以及在实践中的情况。
避免陷入过于强调对等开放的误区
对等 (reciprocity) 一词源于社会心理学,这个词指的是互惠的程度或状态,如相互依赖、行动或影响。它的另一个意思是相互交换特权,尤其是指两个国家或机构之中的一方承认对方授予的特许或特权的有效性。
对等原则也称互惠原则,是指在国际关系和条约中,一个国家的公民或法人从另一国处获得优惠、利益、惩罚等,应当以同样的方式回报。例如,对等原则被用于降低关税、向外国作者授予版权、相互执行判决以及放宽旅行限制和签证要求等,对等原则也适用于引渡协议。又如,两国之间如果互相驱逐对等数量的记者、互相驱逐对等数量的外交官、互相挟持对等数量的人质,那么就叫对等。
在经济交往中,“对等”也比较好理解。如果两国互相开放,那么即可视为对等。从正面说,如果两国之间达成协议,我采购你的商品A,你采购我的商品B,那么就是对等开放,因为你拥有的比较优势是生产商品 A,我拥有的比较优势是生产商品 B。但如果我在一个领域如C领域没有比较优势,而你有,而且我们之间也找不到能够交易的商品,在这样的情况下,我采购你的商品C,那么就是我在单边开放。如果你禁止向我出售商品C,而向其他国家出售商品C,那么就是你单边不开放。应当指出的是,经验地看,因为各国的自然禀赋、地理条件和制度设计等要素不同,并不存在完全意义上的“对等开放”,各国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都会根据自己的需要实行单边开放政策。
近代以来,主权国家概念盛行,对等的概念得到强化,因为主权国家的核心假设便是国家无论大小都是平等的。因此,“对等”几乎成为国家间条约或者国际条约的关键词。但是,对等更多表示的是理论概念,并非实践概念。
国家间的关系从来不是对等的,国际条约也并非总是对等的。就开放来说,对等开放也只是原则,真正的对等开放在现实中从来就没有实现过。除非两个国家实力旗鼓相当,否则就不会出现真正意义上的对等开放。近代以来,各主权国家一方面在国际社会争取对等开放原则,另一方面一直在根据自身的需要进行单边开放,连大国都不例外。
英国是第一个实现现代化的经济体,在很长时间里,它实行的是单边开放。尽管美国是最坚持对等开放的,但必须指出的是,对等开放是美国强迫其他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向美国开放市场的有效手段。直到今天,很多西方国家都在强调对等开放的同时又根据自己的需要在实行单边开放。如果认识不到这一点,人们就会犯天真的错误。
历史上发达国家的成功都是单边开放的结果
今天我们总是强调对等开放,我们的一些外交官和商务人士根据在教科书上学到的教条,只知道对等开放,不知道单边开放。当然,在国际会议上、国际条约里,为了强调主权性,肯定会强调要对等开放。但现实不是这样的,历史上发达国家的成功都是单边开放的结果。如前文所说,单边开放就是“即使你不向我开放,我也向你开放”。
从另一个角度看,太过追求对等开放,有时会让我们陷入误区。例如,中国作为这么大体量的一个经济体,如何与周边那些小的经济体践行对等开放?小经济体根本不存在对等开放的条件。又如,在 《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中,也涉及对等问题,但香港是地方政府,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搞什么对等?再比如说,中国大陆跟台湾地区的经贸协议也要搞对等谈判,这很容易办错事,因为对等谈判是两个政府之间的事情。而两个政府之间一旦谈判,就会高度政治化。
总体上说,历史上,英国在大多数领域是实行单边开放政策的,“即使你不向我开放,我也向你开放”;而美国则是实行对等开放的,“只有你向我开放了,我才向你开放”。不过,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美国虽然强调的是“对等”的原则,但在实践上,在很多方面,美国甚至比英国更加单边开放。正如我们在下面还会讨论到的,美国所特有的优势使得其有巨大的能力实践单边开放,尤其表现在人才方面。
单边开放是按需精准推动
精准单边开放的实质是按需开放。这意味着并不是所有领域一股脑地开放,而是从实现高质量发展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全局出发,着眼于自身可持续健康发展需要的内外条件,单方面采取具有精准目标、精准领域、精准对象以及精准工具的开放政策。美国在其所需要的领域始终是实行单边开放的,尤其是在人才、企业和金融领域,目标是维持其在科技创新上的绝对优势。如果在这些领域,美国没有单边开放,那么难以解释美国在所有这些领域成为“地域嵌入型世界级经济平台”——世界上的优质资本、优质技术和高端人才都拼命往美国跑,尤其是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和波士顿湾区。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美欧不再强调“自由贸易”,而是举起“对等开放”(Reciprocal Open,又译为“互惠开放”) 和“公平贸易”的旗帜,旨在形成有利于自身发展的新贸易投资规则体系。
美欧国家的许多政客认为过往的“自由贸易”政策给中国带来巨大好处的同时,给自己国家培养了制度竞争对手。但实际上,美国等发达强国一直是凭借其在全球治理体系中的制度竞争力和规则塑造力,按自己的发展需求精准单边开放的。
例如,美国暂时放弃全面脱钩的排华政策,转向集中精力遏制中国高科技发展的“小院高墙”政策,体现了其对华开放政策的“精准单边”——目标是什么,对谁开放,对谁不开放,哪些领域开放,哪些领域不开放,美国实际上是权衡利弊后精准实施的。
*文章节选自郑永年教授最新著作《论单边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