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IPP传播
会商共同富裕之路 描绘乡村振兴美景——IPP第三届未来论坛圆满闭幕
【第三届未来论坛30秒精彩回顾】
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是广东高质量发展的最突出短板,也是最大潜力板。2023年2月,广东省开始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以下简称“百千万工程”),立足县域高质量发展来探索城乡协调发展的路径,并将其作为全省头号工程全面推进。如何更好地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不断丰富中国式现代化的“广东实践”,正成为广东省发展进程中的一件新的历史性使命。
2023年12月16日,由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IPP)主办的IPP“未来论坛”第三期——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与共同富裕学术研讨会,暨南沙区“百千万工程”专家智库启动会、“广东共同富裕和乡村振兴模式”课题成果发布会在广州南沙圆满落幕。
论坛现场座无虚席
论坛广泛邀请了来自学界、政界和企业界的专家,围绕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等议题,在理论和实践层面开展对话和反思,总结我国探索共同富裕的经验和挑战,为更好推行乡村振兴和“百千万工程”等重大战略提供了政策建议。
广东省委农办主任,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党组书记、厅长,省乡村振兴局局长刘棕会,华南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麦均洪,广州南沙开发区(自贸区南沙片区)党工委副书记谢伟等领导嘉宾到场致辞。
广东省委农办主任,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党组书记、厅长,省乡村振兴局局长刘棕会为论坛致辞
浙江省高质量发展共同富裕示范区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顾益康,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席郑永年,中国农业大学社会服务处副处长唐丽霞等知名学者分别在论坛上做主旨演讲。
浙江省高质量发展共同富裕示范区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顾益康做主旨演讲
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席郑永年做主旨演讲
中国农业大学社会服务处副处长唐丽霞代表李小云教授做主旨演讲
他们分别从共同富裕新场景下的千万工程、乡村振兴与中国式现代化、乡村振兴的历史线索与未来路径等多个维度,深度阐释了中国实现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政治、历史和人文意义,对城乡区域融合协调发展的未来图景做出了具有指导性意义的深刻展望。
在同日下午的论坛上,武汉大学社会学教授桂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院王春光,中山大学华南农村研究中心主任吴重庆,华南理工大学数字乡村与文旅可持续发展重点实验室主任吴志才,华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胡靖等多名业界知名学者则在论坛现场就区域发展不平衡与再平衡、面向共同富裕的乡村振兴等议题展开了深入和具有前瞻性的学术交流。
与会观众认真聆听会议
此外,广州昊源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莫道明,广州南沙开发区党工委政策研究和创新办公室副主任吴瑞坚,惠来县委常委蔡汉春,华南理工大学党委组织部副部长、校定点帮扶工作办副主任李彬彬等嘉宾还分别从企业、基层政府和高校的角度,深度解读了不同维度的城乡统筹发展与中国式现代化。
广州南沙作为国家战略集中承载地,也是保障“百千万工程”稳步推进的关键支撑。本次论坛还特别举行了南沙区“百千万工程”专家智库启动及首批专家学者代表聘书颁发仪式,广东省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副主任、华南农业大学国家农业制度与发展研究院院长罗必良,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创新创业与公共政策学域教授吴逊、中山大学华南农村研究中心主任吴重庆等十余位专家学者及企业家获聘委员,主任委员由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席郑永年教授担任。
南沙区副区长刘小潼为“百千万工程”专家委员会委员颁发聘书
此外,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研究员林辉煌还在论坛上发布了重点课题“广东共同富裕和乡村振兴模式”的课题研究成果。
林辉煌研究员在论坛现场发布“广东共同富裕和乡村振兴模式”课题成果
“未来论坛”是由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倾力打造的品牌性论坛活动,致力于搭建各级政府部门、各类智库、高等院校以及企业联系互动的大平台,增强政界、业界和学界的头脑激荡,共同为中国的明天贡献思想的力量。
迄今为止,论坛已连续成功举办三届,影响力不断扩大,正逐渐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智库型论坛的又一个新的“学术风向标”。
与会嘉宾大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