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IPP传播
邀请函|第三期IPP未来论坛,邀您共绘“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蓝图!
邀请函|第三期IPP未来论坛,邀您共绘“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蓝图!
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与共同富裕学术研讨会
会议主题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要实现共同富裕,乡村振兴是必经之路。
在这一问题上,广东省承载着重要责任和使命。2018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广东时指出,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是广东最大的短板,广东要继续走在全国前列,要把短板变成“潜力板”。2023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广东时再次强调,区域协调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广东要下功夫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
为更好解决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广东省做出了一系列尝试。2023年2月,广东省开始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以下简称“百千万工程”),立足县域高质量发展来探索城乡协调发展的路径,为推进乡村振兴、共同富裕提供新思路。
县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主战场,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点,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一环。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大国,县域数量众多。据中国行政区划统计表,截至2022年12月31日,中国大陆共计2843个县级行政单位。县域面积约占全国的93%,人口约占全国的74%,GDP约占全国的53%。不同县域差异较大,如何进行县域定位,实现分类发展,避免县域同质化恶性竞争的同时,探索适配于不同地区的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路径,尤为关键。
国家高端智库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IPP)致力于为上述议题的充分讨论提供一个开放的平台。2023年12月16日,我们将在广东南沙举办为期一天的学术会议,邀请来自学界、政界和企业界的专家,围绕依托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路径,在理论和实践层面开展充分对话和反思,总结我国探索共同富裕的经验和挑战,为更好推行乡村振兴和“百千万工程”等中央、省层面的重大战略提供政策建议。

现任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席、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前海国际事务研究院院长、广州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理事长;为世界科技书局“当代中国研究丛书”和劳特里奇出版社“中国政策丛书”的主编。郑永年教授的主要研究领域为国际关系、外交政策、中美关系、中国内部转型及其外部关系研究。
曾任浙江省农业和农村工作办公室副主任(正厅级),现为浙江省人民政府咨询委员会委员、“三农”发展组组长、中国城郊经济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农经学会常务理事、浙江省农经学会会长、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教授、农业部软科学委员会专家和全国展望计划人才工程的教育顾问、中共浙江省委兼职讲师团成员、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学科组专家。
顾益康先生一直以来倾情于“三农”问题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有很强的理论研究和科研组织能力,是全国农经理论与“三农”学科上颇有理论造诣的学术带头人。
社会学家、发展学家、扶贫专家。中国农业大学文科资深讲席教授、中国农业大学国际发展与全球农业学院名誉院长,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国际扶贫中心高级顾问、中国国际发展研究网络主席、南方国家智库网络主席。
主要研究兴趣和研究领域:发展理论、国际发展援助、非洲发展、农村发展、贫困、参与式发展、性别与发展、可持续资源管理、公益等。
社会学博士,武汉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武汉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研究员。主要从事基层治理与乡村研究,长期开展田野调查。近年来在《政治学研究》《法学研究》《开放时代》等CSSCI期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多篇论文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和《中国社会科学文摘》等转载,在《环球时报》等媒体持续发表“三农”政策评论。
出版专著包括:《礼与生命价值——家庭生活中的道德、宗教与法律》,商务印书馆2014年版;《中国土地制度的宪法秩序》,法律出版社2017年版。
曾任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哲学文化研究所副所长、所长、《开放时代》主编;现任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人文学部副主任,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山大学“百人计划”引进人才。研究方向:民间信仰、中国革命、乡村振兴。
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社会政策研究室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农村社会学研究会会长,中国社会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社会政策研究会副理事长,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咨询专家委员,是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1994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博士学位。主要研究领域包括社会结构、农村社会学、社会流动。王博士已经出版过《社会结构新增长点——乡镇企业社会交换论》《巴黎的温州人——一种独特的融入模式》等数十篇专著和论文。
1999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农业经济系,现任华南师范大学“三农”与城镇化研究所所长、教授。曾提出“农业剩余劳动力是个伪问题”“比较优势理论误导了国家的农业政策”等,引起学术界和社会关注。胡靖非常重视乡野调研,他关于粮食安全及“三农”问题的很多研究成果,都是一次次田间地头的考察累积而来。
为此,他开了门社会调查课,还每年组织学生到农村做一次为期一周的住户调研,为的是“让学生们的双脚踩在中国最底层,全身心地融入到村庄的环境里面去”。
华南理工大学旅游管理系/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华南理工大学广东旅游战略与政策研究中心(中国智库索引、广东省社会科学研究基地)主任,华南理工大学数字乡村与文旅可持续发展重点实验室(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主任,广东省乡村振兴与旅游大数据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吴志才主要从事乡村振兴与文旅减贫、全域旅游与文旅融合、数字乡村与城乡融合等理论与应用研究。
广州昊源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广东天人山水旅游管理有限公司总裁
中共党员,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研究员,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法学博士。主要研究领域:政治学理论、科技政策与创新体系研究、数字经济发展及其治理、包容性增长,等等。
近期社会兼职:广州市政府第五届决策咨询专家;中国政治学会青年工作专业委员会理事等。发表专业论文多篇,近年出版中英文专著《批判法理与多元现代性》、Transformation of Platform Governance in China等等。另有多篇政策报告,报送中央、省、市党政部门,多次获中央、省、市领导肯定性批示。主持和参与多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和一般项目,承接多项与国家科技部,广东省委宣传部及省科技厅、工信厅,广州市发改委和科技局等机构的合作项目。
社会学博士,福建长泰人。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首批国家高端智库)国家治理与社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社会治理与社会政策研究,累计开展田野调研不低于800天。
著有Petition Against the Police: Conflicts Between Police and Civilians in China, 2003–2012、《花村肖像:转型中国的农民生活》、《中国农地制度:农户、集体与国家的互动》、《全域共兴:振乡扶民实践与创新》(合著)。在China: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Rural China: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istory and Social Science、《中国社会科学内部文稿》《中国行政管理》《经济社会体制比较》《中国农村观察》《开放时代》等权威刊物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多篇。主持课题多项。
关于IPP
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Institute of Public Policy,简称“IPP”)是国家高端智库,为华南理工大学的直属单位,设国家治理与社会政策、经济与科技政策、中国制度型开放等四个研究中心,为不同学科背景的研究人员提供独立、非营利性的知识创新与公共政策研究平台。
IPP由华南理工大学校友莫道明先生于2012年捐资创建。经过多年建设和发展,IPP已经成为我国最具政策影响力和社会知名度的综合型智库之一。2023年,广州南沙开发区管委会与华南理工大学达成共建IPP的战略合作协议,IPP将主体部分迁移至高水平开放前沿区域——南沙区。
研究院充分发挥开放式研究平台的优势,在现行高校人事和科研制度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实行“聘用制”和“预聘一长聘制”双轨引进的新型人事制度,搭建平台,凝聚共识,汇集国内外顶尖专家及学术资源。研究院实行以“项目管理制”为主的科研管理制度,协助大批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以项目为核心形成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学术共同体,最大限度整合和释放资源活力。
为发挥研究院在中国知识体系创新中的重要推动作用,鼓励研究人员潜心研究,培育优秀理论创新成果,研究院投入充足的研究经费,设立各类专项课题,力图开创国内学术和政策研究的新风气,打造一批具有深远价值、能够产生重要影响的“传世精品”。
在学术创新和政策研究之外,研究院已构建起立体式传播平台,即“社交媒体平台+官方网站+纸质学术杂志+英文专著丛书”,四大传播平台相互配合,大力提升社会影响力。研究院的微信公众号“IPP评论”影响力进入全国时政类20强,是全国高校智库中最具影响力的新媒体平台。2021年5月,研究院在英国帕尔格雷夫(Palgrave)出版社设立“IPP中国公共政策前沿研究”丛书,为IPP和中国学者搭建英文专著出版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