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作者 ipp

香港大学贺欣教授做客IPP明远讲坛第4期

08. 07, 2023



2023年58日,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举行第4期明远讲坛。本次论坛有幸邀请到香港大学法学院贺欣教授,带来主题为“婚姻观与人身安全保护令的实施”的演讲,IPP副院长、研究员林辉煌主持本次论坛。

贺欣教授以人身安全保护令(以下简称“人身保护令”或“保护令”)为研究内容,按照经典法社会学的研究路径,通过比较两地不同法院发布保护令的案例,分析不同婚姻观念和经济社会水平对法律执行的影响,并探求差异化产生的社会根源。


舶来的制度和本土的实施

首先,人身保护令在我国是一项全新的制度,过去我国并没有人身保护令相关的传统和制度,如今对保护令的大力推行既是国家对维护家庭稳定的重视,也是受到全球化过程中男女平等、保护人权等观念的影响。作为制度的舶来品,全球化的规范思维如何影响中国法律的制定和实施,是法律社会学研究的重要命题之一。

其次,人身保护令的发布在均量上和总量上都出现明显的不足。2021年全国颁布了3356件保护令,而中国有3000多个基层法院,这意味着各地法院一整年平均只发了一份保护令,这个数字是非常少的。同时,我国每年法院处理的离婚案件约有150万件,而其中有30%-40%的离婚原因涉及家暴。因此,就人身保护令的执行情况看,既与实际需求不符,实施的广度也欠缺。


地方的差异和背后的文化

贺教授选取了沿海的G院和内陆的S院,这两个地理位置、经济水平、文化背景迥异的地方法院作为研究对象。调查发现两地在保护令的发布数量上有巨大的差异,G院发布的数量是S院的数倍。导致这些差距的直接原因是两地对发布要求的难度不同,G院对于家庭暴力的举证是宽泛的,包括但不限于肢体、言语、经济等暴力,而S院则是相对针对性强的,需要有多重证据去支撑发布保护令的判决;根本原因则是两地在程序上和执行上都强烈地受到当地婚姻观念和社会文化的影响

人身保护令的发布是对家庭暴力的直接制止,也是保护婚姻中人身权利的有效手段。贺教授将两个地区的不同,归纳成两种不同的婚姻观念的冲突:第一种是全球化的婚姻观,主张两性平等和个体自由;第二种是传统式的婚姻观,强调婚姻缔结是生育的手段,保障家庭稳定才能有效传宗接代。在反对性别暴力、保护妇女权利的国际背景下,我国有的地方(如G院所在地区)已基本融入这种话语体系,市场经济的发展消解了婚姻和家庭原有传宗接代的目的,最终法律能够着力到个人,保护个体权利。但有些地方(如S院所在地区)依然维持农业社会的生活,传统文化根深蒂固,父权的维护和生育的意愿与法律的执行产生强烈的冲突,法律的执行难以触及个体。


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