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作者

美智库:评估美国对华贸易政策

05. 08, 2023


导读

20187月,美国时任总统特朗普利用该国的《301法案》,对中国商品征收高额关税,中国随即以同样的方式予以反击。随着双方的不断加码,一场人类史上规模最大的贸易战正式打响。拜登就任美国总统后,试图通过限制美国高科技产品出口、降低对华经济依赖性等一系列“组合拳”来推动对华“脱钩”。拜登政府与特朗普政府的最终目的可谓大同小异,即缩小对华贸易逆差。


把“缩小对华贸易逆差”作为制定对华贸易政策的出发点其实并不可取。美国通货膨胀飙升、美国出口增长放缓,以及全球产出下降,也是刺激美国对华贸易逆差扩大的重要因素。美国政坛之所以能够在对华贸易议题上达成共识,主要是因为限制对华贸易对美国民众的影响不明显,甚至大多数美国人认为对华强硬利大于弊。本文旨在探究美国对华贸易政策的发展趋势及有效性。


★ 本文作者:黄育川(Yukon Huang),卡内基和平基金会(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资深研究员。吉纳维夫·斯洛斯伯格(Genevieve Slosberg),卡内基和平基金会初级研究员。


图片

美国对华贸易逆差的成因

图片

美国人口普查局的最新数据显示,2022年美国对华贸易逆差达到了1.18万亿美元,创30年新高。这反过来印证了经济学家当初的观点:加征关税无法解决对华贸易逆差问题,由此对美国经济和民生造成的损失将由美国自身承担。


对于特朗普政府而言,“中美第一阶段贸易协议”(在未来两年中国将购买价值2000亿美元的美国商品)存在重大不确定性。在各种不可预测事件(例如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大流行)与国际经贸环境变化(企业和消费者对全球贸易影响力的持续增强)的交互作用下,双边贸易协议逐渐失去了意义。经济学原理告诉我们,贸易平衡是影响一国收入和支出的决定性因素。特朗普政府的大规模减税政策和拜登政府的巨额支出计划,是美国预算赤字飙升、对华贸易逆差不断扩大的主要原因。
然而,拜登政府依然坚持要求中国履行“中美第一阶段贸易协议”,并以撤销特朗普时期加征的全部对华关税作为中国履行协议的回应。此举将接受不平等条约作为撤销贸易制裁的前提条件,着实令人费解。

图片

中美在“脱钩”

图片

我们在关注美国对华贸易逆差时,往往会忽视中国占美国进口总额比重的下跌。例如,2017年(美国发动贸易战的前一年),中国占美国进口总额比重的47%,2022年下跌至32%。此外,欧洲占美国进口总额的比重也在下跌,从过去的21%下跌至今天的18%,只有加拿大和墨西哥占美国进口总额的比重出现了明显的增长,从签署《美国—墨西哥—加拿大贸易协定》(以下简称《美墨加协定》)之前的11%上涨至今天的18%。


2022年美国从中国的进口额与2017年基本持平,但在此期间,美国的进口总额却增加了约9000亿美元;中国占美国进口总额的比重从22%下跌至17%。然而,这并未缓解美国对进口制成品的高度依赖,其占美国进口总额的比重从二十年前的23%上涨至2022年的34%。


墨西哥和越南对美进口贸易额的增长,有效地抵消了中国制成品在美国进口总额比重的下跌。上述两国在地理位置和多边贸易方面拥有比其他国家更大的优势。例如,越南与中国接壤,受益于《中国-东盟自贸区投资协议》;墨西哥与美国接壤,为《美墨加协定》签署国。


然而,许多人忽视了中国在越南和墨西哥对美出口贸易增长中的推动作用。越南对美出口贸易额的增长出现在中国对美出口贸易额的萎缩期间,尤其是在2018至2021年期间,越南向美国出口了大量电子产品。但不可忽视的是,越南的大部分生产设备和原材料是由中国提供的。自2017年以来,中国对越出口贸易额增长了一倍多。2022年,中国对越贸易顺差额增长了近两倍。与2021年相比,中国对墨西哥的出口贸易额增长了50%,与2022年相比,增长了近30%。由此可见,虽然中国对美直接出口额呈下跌趋势,但中国对美间接出口额却呈上涨趋势。这也许能够解释为什么中国在全球制造业的份额能够持续增长,从2017年的26%上涨至2021年的31%。


在2017至2020年期间,美国的出口总额平均约为1.5万亿美元,在2022年跃升至1.9万亿美元。在俄乌冲突对欧洲经济的持续影响下,美国向欧洲出口的能源和化学制品急剧增加。美国发动贸易战后,美国对华出口贸易额从2017年的8.4%下跌至2022年的7.5%。


与中国“脱钩”的弊端

图片

美国智库“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2023年3月的一项研究表明,美国企业的进口投入成本因受到中美贸易战的影响而持续上涨,进而导致美国对华出口贸易额比过去(美国发动贸易战之前)低23%。反过来说,发动贸易战并未促进美国制成品的出口增长。
所有已知证据表明,美国发起的贸易战对中国经济的直接影响十分有限。例如,近年来,中国通过寻找替代出口市场、向西方出口抗疫物资等措施,进一步扩大了自身在全球出口中的份额。与此同时,中国的进口总额占自身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一直在稳步下跌,从21世纪初的28%下跌至2022年的17%。这似乎表明,中国对全球贸易的依赖性会逐步降低,而全球贸易对中国的依赖性则会逐步增强。
如果要与中国“脱钩”,美国需要充分考虑“脱钩”对美国消费者和企业产生的成本及对美国企业出口竞争力造成的潜在影响。对此,拜登政府于2022年8月签署了价值高达4300亿美元的《降低通货膨胀法案》(旨在向美国企业提供高额补贴,推动制造业回归美国本土)。从国家战略层面来看,拜登政府的这一举措是合理的,但其“购买美国货”条款却暴露了美国贸易保护主义的倾向。美国官员解释称,中国也主张通过发放补贴来支持战略产业的发展,美国只是效仿中国的做法。一旦获得补贴,中国企业便能够进口更多的关键技术和零部件,这将使中国商品具有更强的全球竞争力。
此外,美国限制对华高科技产品的出口,也是造成美国对华贸易逆差的原因之一。美国高科技产品(尤其是美国芯片)长期占据着全球市场的主导地位。中美科技战促使中国加速芯片自主化发展,进而导致美国高科技企业在中国的利润大幅下滑。更重要的是,实施贸易限制措施属于违反世界贸易组织规范的行为。
实施贸易限制措施的代价是极其高昂的。根据“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的估计,要落实“购买美国货”条款,美国纳税人挽救一个工作岗位需支付25万美元。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新的研究发现,美国对中国的经济和科技“脱钩”,可能会导致全球经济规模缩小7%至12%。
归根结底,美国对华贸易政策缺乏明确性。例如,与中国“脱钩”的最终目标是什么?如何判断美国对华贸易政策是否达到预期目标?在中美关系处于历史最低点的情况下,打压中国已俨然成为美国政坛的一种“政治正确”,而不再是基于可靠分析的决策。本文认为,鉴于经济相互依存性,美国会继续与中国保持密切的贸易往来,但出于国家安全的考虑,会逐步与中国“脱钩”,最终与中国形成“零和博弈”局面。


★ 本文译者:曾辉,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研究助理。

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