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作者

畅论百年未有变局 聚焦中国式现代化

05. 08, 2023


导读

“中国式现代化要跨越‘中等技术陷阱’”、“高质量发展需要‘开放新系统’”、“只有新的三大法宝——改革、开放、创新,才能通往明天和未来”、“中国的现代化是西方现代化的一个镜像”……一个个精彩独到的观点、一阵阵经久不息的掌声、一场场顶尖智慧的碰撞。4月末的广州南沙湾畔,一场大家渴望已久的和煦春风,一扫往日的湿冷和阴霾。在全球政治经济局势不明朗因素日益增加的大背景下,多位全国顶尖的专家学者齐聚广州南沙湾畔,深入探讨中国式现代化科学内涵和高质量发展路径,分享最新研究成果与前瞻思考,为数百名包括政商学媒等各界精英在内的听众,献上了一场精彩的智慧盛宴。



★ 本文作者:

刘深,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特约评论员



4月28日,首届大湾区“未来论坛”暨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IPP)落户南沙签约仪式在广州南沙举行。本次论坛以“面向世界和未来的中国式现代化路径”为主题,邀请IPP学术委员会主席、广州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理事长、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前海国际事务研究院院长郑永年教授发布主旨演讲,原广东省政协经济委员会主任、原广东省社会科学院院长王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外交中心主任王宏禹教授,香港城市大学公共及国际事务学系主任何达基教授,全国港澳研究会成员、一国两制研究中心研究主任、广东代表处主任黄晓琳,广东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二级巡视员阙志兴,广州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学术副院长何冬妮担任主题演讲嘉宾,分别就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内涵与实践探索、现代化过程中的工业转型、高水平对外开放与国际经济治理体系等议题展开深度分享与研讨。


郑永年:以“新三大法宝”

引领下一步高质量发展


IPP学术委员会主席郑永年教授在主旨演讲中指出,现代化包含三个层面的内涵:物质意义上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制度的现代化。我们在总结中国以及世界其他国家探索现代化的经验教训之后,逐步形成了自己对现代化的认识。


“现代化有一些共同的价值要追求,但现代化的模式是多元的,追求方式是多元的,同样的物质现代化有不同的方式去实现,取决于每一个国家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物质制度条件。”



中国式现代化的未来怎么走?郑永年认为,高质量的经济发展很重要。但在投资、消费、出口这传统的“三驾马车”都面临增长瓶颈的情况之下,中国下一步的高质量发展必须依靠新的“三大法宝”:改革、开放、创新。其中,又以开放最为重要。


在此方面,美国通过三大开放系统——科教与人才系统、企业系统、金融系统,成功汇聚全球资源的经验十分值得我们学习。从目前情况来看,中国内部各种导致信心不足的问题,很大程度上也正是因为中国在上述三大领域的开放不足导致的,因此应成为未来中国迫在眉睫的改革方向。


对今天的中国来说,无论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还是实现高质量发展,核心就是技术进步。从这方面来说,粤港澳大湾区在中国各个区域里面是条件最好的:大湾区有内地和香港的众多优秀高校,汇聚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人才,科研实力不容小觑;珠三角的企业转化能力很强;香港是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金融中心。未来,粤港澳三地如果能将各自的优势有效融合,将会产生积极的放大效应。



王珺:以“产业开放式创新”

带动中国新型工业化


原广东省政协经济委员主任、原广东省社会科学院院长王珺以“工业转型中的要素与路径”为主题,从制度与经济发展和企业理论角度分享了他就中国制造业发未来发展的思考。




王珺考察了全球主要工业国家从人均GDP一万美元到三万美元期间的经济结构变化后发现,影响经济结构变动的最主要因素有两个:新工业革命的机遇和国际化水平。一个国家能否抓住新工业革命的机会,单纯市场经济中的企业作用远远不够。因为新工业革命作为一种技术应用既有不确定性,也容易引起创新激励不足,在这种情况下,政府的作用就变得日益重要。


今天的中国正面临工业转型和新型工业化过程。在这个转型过程中,中国要在“前有标兵,后有追兵”的情况下保持工业占比的稳定,就必须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加速推进工业化向新型工业化转型,加强有利于新工业发展的公共设施、基础能力和环境建设,构建新产业开放创新体系。



王宏禹:“基建竞争”已成为

大国塑造国际秩序重要平台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外交中心主任、教授王宏禹以“高水平对外开放与国际经济治理体系改革”为主题进行演讲。他指出,当前中国进行制度型开放,既面临中美战略竞争为主的挑战,同时也存在RCEP和“一带一路”倡议的合作机遇。中国进行制度型开放有三大主要抓手,第一是开放布局,第二是加大服务业市场开放,第三是制定和输出国际规则。在此方面,广州可以发挥对非经贸合作密切的优势,政府通过积极作为服务好企业,打造好非洲市场,进而丰富“一带一路”战略下的全球市场布局。




王宏禹还特别提到,“基建竞争”已成为当今大国之间在塑造国际秩序时的重要平台。中国应发挥发展导向和投融资能力强的竞争优势,进一步采取差异化的策略,不断强化这一我们对外开放和塑造大国影响力的重要抓手。



何达基:以政策融合

推动大湾区科创发展


香港城市大学公共及国际事务学系主任何达基教授在对比香港与国际主要城市的发展路径后指出,香港制造业过去二十年经历了空心化的过程。今天,香港仍然面临再工业化的机遇,香港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政产学研合作发展。近日香港特首对大湾区的多个城市进行访问,显示出大湾区不同城市与香港有很多互补发展的可能。




何达基强调,目前来看,这种合作机制中仍有一些痛点是必须解决的,比如大湾区不同城市如何协调、合作、沟通,有没有共同目标,以何种体制加强沟通等等,如何做好大湾区各城市的政策融合,也是未来大湾区学界智库和政界应当聚焦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黄晓琳:以制度创新

推动粤港深度合作


全国港澳研究会会员、一国两制研究中心研究主任、广东代表处主任黄晓琳在2021-2022年调派到内地,全权负责粤港合作的调查研究、社会参与与倡议工作。她通过对南沙粤港合作咨询委员会的近距离调查后,总结出了咨委会成功运作的几大经验,包括聚焦“香港优势+广东条件”,从礼节性、事务性往来到充分沟通,适应港情以及做好社会倡议。




黄晓琳以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校区的发展为例指出,这种两地合作的制度型创新,可以帮助包括南沙在内的粤港澳大湾区内地城市更好应用香港国际超级联系人的作用,吸纳全世界优质资源包括技术资源、人才资源。此外,这样的合作模式可以起到试验田的作用,通过不断调整、不断尝试,将两地合作深入至过往未曾涉及过的不同层面。



阙志兴:绿美环境

推进生态经济高质量发展


广东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二级巡视员阙志兴多年从事经济、科技、社会民生、绿色低碳发展和文旅产业发展的调查研究和决策咨询,牵头参与一批高质量研究报告,得到总理和中央领导的重视和批示肯定。他指出,推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应该主要从三方面着手:一是挖掘城乡区域发展的潜力,以培育壮大生态经济;二是加快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三是构建推进工作协同新格局。




阙志兴特别指出,在推进绿美广东建设中,南沙可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将生态环境的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的优势,努力创造两山理论转化的城市范例,率先走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全面推动高质量发展。



何冬妮:打造“包容性城市”,

再造一个“新广州”


作为经济产业政策研究方面的专家,广州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学术副院长、资深研究员何冬妮教授以“再造一个新广州”为题,对广州高质量发展问题分享了她的几点思考。


她指出,在产业升级方面,广州在科技、制度、市场三维都有很好的创新基础和优势。广州可以用好自己的独特科创人才优势,尤其是用好中小企业活跃度和创新指数居于全国前列的优势,打造包容中小企业开放创新生态,同时以科创为抓手促进形成广州与其他大湾区城市间的合理分工。



与此同时,广州必须通过打造包容性城市释放有效需求。她指出,相较于其他城市,广州城镇化还有非常大的空间,可以通过有效推进城中村更新改造和非本地、非城镇户籍常住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措施,有效改造拉动投资消费的需求。


主题演讲结束之后,论坛还邀请与会嘉宾上台举行了圆桌讨论环境。六位嘉宾分别就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性,世界局势与中国式现代化以及南沙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路径策略等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分享,从宏观和微观的不同视角,为国家发展、大湾区建设和南沙开发开放提供了新思路和新理念。




IPP落户南沙仪式同步举行


论坛当日,还同步举行了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IPP)落户南沙签约仪式。广州市委常委、南沙区委书记卢一先,广州南沙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谢伟,华南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麦均洪和IPP学术委员会主席郑永年等出席并见证签约。IPP的落户,是广州南沙开发区管委会与华南理工大学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的实际行动和具体举措,将为南沙加快打造立足湾区、协同港澳、面向世界的重大战略性平台提供强大智力支撑。IPP将充分发挥国家高端智库独具特色的专业优势和创新优势,以南沙的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为样本,以政策研究和理论赋能为主线,推动南沙更高水平开发开放,为大湾区高质量发展注入思想动力。




“未来论坛”在议题设置上立足当下,面向未来,致力于打造泛珠三角地区最具影响力的高端智库论坛品牌,努力搭建各级政府部门、各类智库、高等院校以及企业联系互动的大平台,增强政界、业界和学界的头脑激荡,共同为中国的明天贡献思想的力量。

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