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ipp
IPP两位学者参加“基层治理数字化:实践和发展”学术论坛
8月31日,广州社会科学院举行“基层治理数字化:实践和发展”学术论坛。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以下简称IPP)的两位学者林辉煌和蒋余浩,围绕数字化对传统治理的影响、数字治理案例以及未来发展趋势做了深入发言。
IPP院长助理林辉煌研究员就乡村数字治理中出现的新问题进行了分析。他以最近几年在乡村的广泛调研资料为例,对乡村落实《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推进智慧党建、“互联网+政务服务”、网上村务管理、基层综合治理信息化、乡村智慧应急管理五个方面的情况做了分析。
他指出数字乡村治理的核心在于完善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目前的部分数字乡村工作出现了以报表文牍代替工作落实的情况,个别地方不加甄别地推动行政工作下沉反而造成基层人力浪费,他指出数字化技术在带来治理便利的同时存在减少干部群众交互机会的风险,数字乡村体制机制改革应该强化对工作的赋能而非简单替代,重视数字治理与传统治理的衔接,增强日常工作和应急处置机制之间的无缝转换能力。
IPP国家治理中心主任蒋余浩研究员以“强化治理创新激发县域发展活力”为题提出改善数字化治理的根源仍在治理思路创新。他对比了工业革命早期在英法两国广泛使用的珍妮纺织机和雅卡尔织机,提出不同产业模式是由两国不同的劳动力成本和社会制度造成的不同技术路线所决定的。通过分析生产方式形成过程与技术发展的交互作用机制,蒋余浩指出经常讨论的技术风险的源头通常不在技术本身,而在于社会治理体系和价值选择,但技术运用对社会治理的固有问题有放大效应,因此反思数字化治理问题不应该停留在对于技术应用层面的批评,而应该回到社会选择领域。
针对当前数字技术运用出现的新风险,他认为应该从两个方面着手解决,一是国家承担责任,通过激励更为丰富的技术路线解决方案,为治理活动和社会主体提供选择空间,防范技术陷阱;二是激励对于大数据等数字技术的创新,尤其鼓励个体对自身数据实现可控的技术方案(如Solid,社会联系数据),促进个人在数据运用中自主性,形成产业发展与个体保护的相互推进,为推动数字技术赋能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基础条件。
电子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系主任贾开副教授以“算法化社会的治理逻辑与改革启示”做了发言。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张惠教授以广州市鹤边村智慧灯杆项目为案例做了“智慧社区如何为城市精细化治理赋能”的发言。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城市治理研究所副所长孙占卿副研究员做了“数字手段对社区治理的重构及其变革需求”的发言。
讨论环节,参会学者一致认为数字化必将对经济社会生活形态和动力机制产生深远影响,在推进数字政府等治理数字化改革的同时应该加强数字化治理的研究,深刻认识治理数字化的规律和风险,实现治理对人的自由和生产力解放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