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作者

非洲学者:中国模式在非洲某些层面可取代“华盛顿共识”

08. 19, 2018  |     |  0 comments



2018年8月14日下午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举办最新一期的IPP沙龙。公共政策研究院的国际访问学者、非洲著名的经济学家、坦桑尼亚达累斯萨拉姆大学中国研究中心主任Humphrey Moshi教授深入剖析了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对非洲的启示以及中非合作对非洲发展的重要性。公共政策研究院代理院长杨丽君教授主持本次沙龙。


Moshi教授首先指出,中非有着共同的不幸历史遭遇,但发展起点曾经和非洲相似的中国在经过四十年的改革开放之后已经一跃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让超过8亿人脱离贫困。这让非洲相形见绌——至今仍有超过4亿非洲人深陷于贫困泥潭,如此截然不同的发展轨迹值得深究。


继而,他围绕非洲的发展愿景、中非合作的现状、中非合作的特征、中国对非洲社会经济发展的助推作用、以及非洲如何更好地在中非合作中争取双赢这五个方面展开分析。


Moshi教授认为非洲拥有雄心勃勃的发展愿景。在国家层面,尼日利亚、埃塞俄比亚、坦桑尼亚、肯尼亚等国都制定了国家长期规划。在区域层面,相关愿景包括了非盟制定的“2063议程”(Agenda 2063), 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和东非共同体工业化议程(SADC and EAC Industrialization Agenda)等。在全球层面,非洲也在致力于达成联合国制定的千年发展目标(the Millennium Development Goals)和可持续发展目标(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这些不同层面的发展愿景旨在解决非洲贫穷问题,实现非洲工业化和经济的多元化以及完善非洲的基础设施。


但非洲目前距离实现这些愿景还有较大差距。以基础设施为例,非洲目前的公路铁路系统亟待整修完善;交通运输成本占到对外出口成本的30%至50%;截止2012年移动电话和互联网使用者仅占非洲人口的15%;农业领域中灌溉系统的使用率仅有5%。有研究预估,要填补非洲在基础设施上的巨大缺口需要每年投入930亿美元。


Moshi教授指出,中国在过去二十年间已成为非洲最大的经济伙伴,中国目前是非洲最大的贸易伙伴、基础设施融资国、外来投资来源地以及第三大援助提供国。他进而提出中非合作具有鲜明特征,包括合作领域宽广、援助及时且不附加政治条件、不含双重标准等。


尤为重要的是,他认为,中国为非洲提供了一个可以在某些层面取代“华盛顿共识”(Washington Consensus)的发展模式。过去数十年间,西方国家和国际组织不加甄别,不考虑在地实际条件的情况下在非洲推广“华盛顿共识”所取得的效果并不理想。而中国的发展让越来越多的非洲国家认识到“华盛顿共识”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金科玉律——举例而言,国家主导的投资就能够在发展中国家追赶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


非洲国家怎样才能更好地把握中国发展的机遇呢,让中非合作为非洲发展孕育更多实际成果呢?Moshi教授认为非洲国家可以考虑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摒弃“华盛顿共识”中水土不服的部分而采纳东亚“发展型国家”模式中的可取之处;为中非合作制定清晰的战略;积极参与中非合作的各项倡议从而更好地让这些倡议服务于非洲发展;培养以发展为导向且清廉正直的政治领导层等。他总结道,中非合作已经通过经贸、投资和援助在助推非洲发展,如果中非合作的潜力能够被充分激发,非洲将能够更快地实现其发展愿景。